廣西-臨賀故城
臨賀故城位于八步區賀街鎮,始建于西漢元鼎六年,即公元前111年,是廣西四大古城唯一保存完好的一座歷史古城。考古發現該城共有三個城址,最早的城址位于大鴨村,稱舊縣肚城址。該城目前尚有西漢時期的東西南北四道城墻和東、南兩道扇城門,及北、南護城河,約西漢中期城址遷往今長利村境內的臨賀西江交匯處的三角洲地帶,稱洲尾城址。該城址縱橫約三千米,由于歷年洪水、淤泥堆積,現僅有南城墻露出地面300余米。到東漢時期,城址再次遷徙,移到今天的河西街,稱河西故城,此后一直到1951年縣城遷往八步為止。這里一直是臨賀古郡的治所所在地。現河西城址在河西有主城和附城之分,在河東明以來又形成一個次生城區。在附城的南西北三面有一道長1100余米的東漢夯土城墻,該城墻高約6-3米,寬25-4米,夯土墻外有東漢護城河一道,寬3-4米,深1.5-0.8米。在主城的東南西三面各有一道自宋以來包磚城墻,合約2000余米。西南二面各有五代護城河一道,東以臨江為天然屏護,北段城墻和護城河俱毀。在主城內存有大量富于地方特色的古建筑,包括寺廟、祠堂、捕廳、衙門、義倉、會館、文廟、學宮、石板街道、古井、古塔、民居、碼頭及水門等。能完整地展示古代城市的多種功能,如行政、教育、文化、宗教、交通、貿易、防御等。在臨江東岸與主城隔江而望的是明以來因集市貿易的發生及城市功能延伸而自發形成的一個次生城區,稱東城區,現東城的古跡古物保存猶為完好,重要的有河東民國街道、清粵東會館、八圣廟、觀音閣、李姓、鐘姓、莫姓等三大姓氏的明以來的民居、炮樓、花園、長利街吊腳樓、民國杉行、明清古井、南岳寺、清代進士劉東標老屋等。 在古城外圍,據考古發現,存有六大古墓群,香花古墓群、高基古墓群、壽峰古墓群、蛇頭嶺古墓群、蝴蝶嶺古墓群和西南古墓群。另有宋代營盤一處和浮山、沸水寺等寺廟兩處。臨賀古城地界廣東、廣西、湖南三省,是溝通南嶺南北的咽喉之地,因獨特地理位置,促成中原文化,百越文化和楚文化在這里交匯融合,并形成了自己別具一格的特色文化,這里有著許多千古之謎等待著游人們去研究、去揭示。
關鍵字: 八步區 歷史 古城 考古發現 賀街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