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炎黃子孫民風民俗
民俗文化專家論壇
表演以中華民族傳統節氣和節日為時序,巧妙串聯流傳廣泛的十大民俗活動,包括元宵、清明、谷雨、端午、七夕、立秋、中秋、重陽、冬至、春節,充分展現民俗文化旺盛的生命活力和斑斕色彩,還原為主、表演為輔;古風為主、時尚為輔,展示了炎黃子孫最質樸的民風民俗。
鑼鼓聲剛落,垂柳青青、水墨江南的背景在主舞臺大屏幕徐徐開啟,一群美麗的少女翩躚登場。長裙水袖舞動間,翠得鮮嫩、粉得豐腴,展現了人們在初春清新的山水間“踏青插柳”的詩情畫意。六安民歌《除茶棵》,當涂民歌《采茶歌》,銅陵民歌《牛歌》,一曲曲原生態的民歌展現了谷雨時節安徽各地特有的民俗風情。
“龍舟競渡”節目開場后,只見舞臺左右東西邊的水面上各有一條龍舟劃來,插艾蒿、吃粽子,讓觀眾耳目一新。鏗鏘的鼓點聲中,兩艘金色龍頭、藍色龍身的龍舟從遠處飛速駛來,和著短促和極富氣勢的號子,充滿朝氣與活力。不僅僅是為了紀念,更是承載著一種純樸和善良,一種美好的意念。
大紅的蓋頭藏不住幸福喜悅,千里姻緣就在那一根深情的紅線。十幾臺大紅的古老花轎逐一抬出,拜過了天地一家親,甜蜜的人兒久久長。以中國人的“情人節”——七夕為題材的“花前月下”將含蓄深情的中國傳統婚俗禮儀演繹得淋漓盡致,讓觀眾深受感動,現場氣氛達到高潮。
此時,嗩吶聲戛然而止,中國紅迅速轉換成璀璨的金黃,在巨幅的led大屏幕上,一望無際的稻田中,一群布包頭、農民打扮的表演者歡快上場,展示金秋豐收的熱鬧場面。一條百米長的金色長龍騰空而起,在陽光下閃著金光,豐收的喜悅被渲染到極致。突然間,喧囂轉為平靜,伴著“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的詩朗誦,一艘烏篷船輕輕蕩來,白衣翩翩的長髯詩人“李白”傲立船頭,展示中秋《舉杯邀月》絕美意境。
描述重陽意境的《登高賞菊》由500名老人現場表演太極拳、木蘭扇和柔力球,展示老有所樂的風采。隨后,在主舞臺上,跳儺戲,祭祀,一幅祈福豐年的畫卷緩緩展開。“四野便應枯草綠,九重先覺凍云開。”冬至,所有的溫暖期待在這一時節萌芽。種子在泥土里漫長的等待是為了迎接春風化雨的一刻,雪花在嚴寒中盡情紛飛是為了豐收富足的來年。這時節,人們祭祖祭天,這時節,人們祈禱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民俗中最重要的節日春節到來,祭灶、掃塵、貼春聯、放鞭炮、拜大年……傳承燦爛的民俗,開啟嶄新的希望,承載幸福的夢想。十大民俗表演也在迎春團圓的民俗展示中劃上圓滿句號。
這是一場沒有明星的表演,淳樸的老百姓演繹著自己的生活,農人牽著耕牛走上舞臺、龍舟隊在水上競渡……舞臺上展現的是生活中的原生態之美。據了解,參加開幕式表演有近1600人,有學生、農民、專業演員、退休人員。
專家論壇
烏丙安:文化生態不需打造
中國民俗協會名譽會長、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專家委員會副主席烏丙安表示,民俗文化千姿百態,現在某些地方在保護民俗文化的過程中往往存在誤區——去“打造”民俗。這樣反倒破壞了原有的文化生態。
烏丙安認為,應當把節日、廟會、民俗活動還給老百姓,讓老百姓的東西原原本本地再現,回歸老百姓原本的生活狀態,回歸民俗原有的生活環境。“就像端午節一樣,到過節那天,從南到北從東到西,從早晨起來采艾草、菖蒲開始,包粽子,賽龍舟啊。”這樣過節,不用政府部門通知,不用下命令,老百姓自己有自己過節的一整套程序,文化生態保護區所要保護的正是這些千百年流傳下來的、融入到百姓生活中的東西。
烏丙安提醒,民俗文化在現代環境中,當地政府可以引進外資對一些傳統技藝進行傳承和保護,但是合作須有度,對自己的核心技術和秘密工藝要注重知識產權保護。
烏老先生認為,保護民俗最重要的是掌握一個理念,即過多地“打造”其實是一種干涉。他說看完這次文化節的節目之后他很高興,因為參加文化節的都是技藝傳承人,都是真正來自民間的。
馮驥才:民俗終要回歸百姓
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馮驥才表示,中國民俗文化扎根于人民的生活之中,傳統文化是否得到弘揚,不在于建設了多少“大項目”,而在于是否融入普通百姓的生活之中。
近年來,馮驥才致力于城市保護和民間文化遺產搶救。他曾親自到皖南調查古村落,他說“安徽在精神文化方面非常富有。”
馮驥才表示,傳統文化之美,是經過一代代藝人的實踐、探索,一代代認同、確定之后沉淀而來,不是短時間能夠完成的。而“暴發戶”式的心態和審美,更重視物質表象,缺乏精神沉淀和文化風度。
“國家將清明節、端午節列為法定假日,踏青、放風箏、插柳、龍舟、賞月等漸漸遠離的文化活動重新回到人們的生活中。”馮驥才說,老百姓有了實實在在感受和參與的機會,對于節日的記憶被喚醒,這才是真正的回歸傳統。要真正保護這些文化生態,最需要依靠的還是當地的老百姓。
“目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現狀不容樂觀。”馮驥才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民間的智慧,與當代生活、現代審美有機融合。國家要加強對于傳承人的愛護,建立民俗文化的保護體系,包括設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博物館保護、教育保護、傳承保護、學術保護等內容。
關鍵字: 中華民族 傳統 炎黃子孫 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