肅州區博物館
成立于1978年,是個集文物收藏、保護、研究、宣傳、教育等多種功能為一體的綜合性博物館,位于酒泉市東文化街九號,占地面積1200平米,建筑面積2420平方米,其中陳列展室面積550平方米。館藏各類文物4138件,包含 有陶、銅、玉、金、銀、石刻、絲綢、經卷、書畫、磚雕、磚畫等種類。野外文物保護單位268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處,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3處。館內陳列的酒泉文物精品長年對外開放。展出的文物突出了地方特點,體現精品意識。上起史前文化,下至明清時代,全面再現了肅州區歷史、政治、經濟、科學技術、文化藝術、農牧生產、宗教信仰、生活習俗等,從中可以感受到數千年來酒泉文明發展的歷史。精品文物有:
1、畫像磚。 西溝畫像磚墓中的羌女歸舍一圖,繪一著彩繡長裙,長發披肩、身材修長、亭亭裊娜的青春女性,曳地長裙,包裹全身,但遮不住她動人的女性魅力。她在山坡上正向一頂穹廬帳篷飄然行去,芬芳的幽香沁人肺腑。整個畫面的構圖十分優美明朗,洋溢著濃郁的山野氣息。 高閘溝畫像磚墓中的連續六塊quot;訴訟quot;畫像磚,完整描繪了當時訴訟與判案的全過程。彩繪quot;聽訟quot;磚畫:戴二梁冠、著官服的官員坐于榻上,一男仆站立侍奉,一小吏前跪,正雙手捧笏稟告某事。 彩繪quot;復議quot;磚畫:兩位戴二梁冠著官服的官員面向東坐,前跪一小吏手舉笏板在向他們呈述詳情。彩繪quot;捕快quot;磚畫:兩名戴紅帽,著紅衣的皂隸,右手舉刑具,快步疾走,直奔目標。彩繪quot;申辯quot;磚畫:兩位戴二梁冠著官服的官員,弓腰曲背,正小心謹慎地據理力爭。彩繪quot;行刑quot;磚畫:兩位有重大過錯或犯罪的官員趴于地上,正被兩個戴紅帽著黃衣的皂隸高舉刑具責打懲罰。彩繪quot;結案quot;磚畫:二位戴二梁冠著官服的官員席地而坐,右旁一個大木籠,囚著一摘去官帽官服,披頭散發形容不整的犯官,他觸犯了某一刑律,或犯下了某一過錯,罪不容赦,經過審理被革職查辦,看起來表情沮喪,精神萎糜。 這種以彩繪畫像磚存檔的一整套訟訴斷案全過程的形式,為文字史書替代。更為可貴的是,在這座墓葬中,作者充分運用色彩的濃淡薄厚的線條和粗細曲直來刻畫不同環境里人物的神情和心理活動。
2、造像石塔。國寶級文物。該塔為圓椎形,通高42.8厘米,底徑12厘米,塔底無榫頭,由基座、經柱、覆缽、塔頸、相輪、寶頂六個部分組成。基座為八棱形,高八厘米,線刻八供養人像,每面一尊,四男四女,四女持花作供獻狀,動態各異;四男上身裸體,下著短褲,亦手持供物。據考證,是根據八卦quot;乾、坎、艮、震、巽、離、坤、兌quot;表示八個方位,寓意為父母及三男三女,各占一位。基座之上為圓椎形經柱,高8厘米,上刻發愿經文二十八行,二百五十字,隸書線刻。發愿文有quot;涼,太緣二年,歲在丙子六月中旬,程段兒hellip;hellip;quot;來看,時代應為北魏太武帝太延二年(公元436年),正值北涼永和四年,是一個名叫程段兒的為其父母報恩所立的。經柱之上為覆缽形塔腹,高8厘米,周開八座圓形供龕,有龕楣,龕上造像面型略長,發髻較小,佛像為高浮雕,結跏跌座于蓮臺之上,有身光。塔頂高1.6厘米,為突出的半園球形,頂上有圓形孔,半園球周圍頷下刻鋸齒紋。
3、造像石塔。北魏,國家一級文物。塔呈下方形,基座邊長15.7厘米,通高38厘米,頂蓋厚3厘米,蓋邊長8厘米。基礎四面無經文,共刻發愿文七十二字。其發愿文曰:quot;己卯歲,有信士曹天護仰玄宗遐邈hellip;hellip;quot;來看,造塔時間應為北魏太延五年(公元439年)是一個名叫曹天護的出資雕鑿。石塔四面共刻佛像12幅,第一層包括釋迦誕生,九龍灌頂,釋愛成道,釋家多玉并坐像;第二層為彌勒說法像;第三層為交腳彌勒、菩提苦修等。三層合計共有佛、菩薩五十五身。每面正中有龕,龕內為佛像,每龕兩側為二尊或四尊菩薩。
4、冥樹燈。東漢,國家一級文物。1991年出土。燈高116厘米,青銅鑄造。由燈座、燈柱、燈葉,燈盤組成。燈座上鏤飾馬、羊、鹿、象等祥瑞動物圖案,燈柱上飾三層四出燈葉。第一層為四片厚葉,飾鳥、獸、人物圖案,在葉端各置一燈盤,盤上配置一片小花葉;第二層兩片厚葉同第一層相同,另兩片薄葉為金黃色,葉片下部為七枚連續的錢幣圖案,上部飾一鳳凰、一神獸,中間兩美女與鳥獸嬉戲;第三層為四片金黃色薄葉,兩片大一些的葉片上部飾一鳳凰與四枚連續的錢幣圖案,下部飾五枚連續的錢幣圖案;另兩片小葉片上飾一只老虎,兩位勇士,前面一勇士手持長矛向老虎刺去,長矛的前部已從老虎喉管穿通,后面一勇士拉一弓箭,正準備射出。而被刺中喉管的老虎還在百般掙扎著。在燈柱的頂端也置一燈盤,盤上飾一小花葉。金黃色薄葉片給人的感覺是用黃金鑄造的,但經中國歷史博物館專家化驗鑒定,此燈不含一點金的成份,它就是用青銅經特殊工藝加工而成,具有很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
5、青石臥牛。漢代,國家一級文物。1959年出土,青石雕鑿。長28厘米,高13厘米,它是依照石頭的自然形態雕鑿而成。牛回首張望,尾巴緊貼身體,似乎是在田間小憩。雖然只是初具形態,但它粗獷的雕刻刀法,卻反映了漢代的雕刻藝術特點。漢代石刻提倡quot;非壯麗無以重威quot;之風氣,多采用大寫意藝術風格,不刻意求精求巧,而是隨意天成,形神俱備。
6、靴形罐。新石器時代,國家一級文物。罐高10厘米,直口、單耳,酷似少數民族穿的氈靴,靴面上有三對對稱的剔刺紋,象穿鞋帶的鞋形,既是容器,又是藝術品。
7、云鳥紋銅鏡。宋代文物。花紋簡潔,器形大,傳世少,更顯珍貴,據專家鑒定為宋代仿漢器物。可惜的是銅鏡邊緣上的幾個洞破壞了這件珍貴文物的完整性。
8、博山爐。漢代,國家二級文物。是古代焚香的熏爐。博山爐,因蓋上有眾多的山峰而得名,盛行于漢魏時期,多為青銅制造,它的蓋高而尖,呈山巒形,象征海上的仙山,蓋上遍體鏤雕云氣紋,點燃爐內的香料,青煙便從鏤孔中裊裊而出,香氣四溢。
關鍵字: 博物館 文物保護 畫像磚 金黃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