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鎮青城
青城隍廟。原址初為秦州刺史狄青的議事廳,故又稱“狄青府,始建于宋仁宗寶元年間(1038年一1039年)。明神宗萬歷二十五年(1597年)改為守備府,是一條城守備軍指揮部的所在地。清世宗雍正二年(1724年)改建為城隍廟,占地面積1000平方米,現在大殿保存基本完好。近年又集資修復了門樓及戲樓,這里成為當地人們進行文化交流、休閑娛樂的場所。不久,還將修建青城碑林,將散落各處的歷代石碑陳列于此,構建地方歷史文化。 高家祠堂。青城高姓為山東移民,祠堂是高姓祭祀先祖的場所。始建于清高宗乾隆五十年(1785年),占地2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積400平方米。殿堂、廊坊20多間。過廳懸有咸豐皇帝賜予進士高鴻儒的匾額
建筑風格為典型的明清時期建筑,造型獨特別致,氣勢宏偉莊嚴,院中一株百年古柏巍然屹立,使整個祠堂更顯古樸典雅。2003年,被列為甘肅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人未散曲未終 青城小調后繼有人 踏著青石板路,背著手行走在“江南小鎮才有的精巧細致的巷子中,哼唱著悠揚而哀婉的青城小調,在“農民藝術家滕海文的腦海中,常常有這樣的想象。而今天隨著他的病體沉重,夢也將戛然而止,但令他欣慰的是百年古曲“青城小調,總算有了傳承下來的希望。4月5日,記者從榆中縣青城鎮文化站站長王天恩的介紹中得知,為了挽救“青城小調,他們打算在今年9月份舉辦青城文化藝術節,讓能唱小調的人都亮亮相。 小調流傳了百年 青城是一個有歷史的地方,蘊積的深厚文化才養育了有靈性的人。
清光緒年間,青城本地曲藝愛好者張小霞,編創了青城小調,又稱《西廂調》。小調共創作唱腔24個曲調,劇本27折,當時用該調排演了八折《西廂記》,因此,又定名為“西廂調。該調音樂唱腔優美動聽、曲折委婉,情真韻雅,劇情簡單,出場人物少,容易排練,一時間便迅速在青城地區流傳開來,老幼皆愛聽。 民國十八年,由于受饑荒、瘟疫等因素而逐漸衰落。民國三十七年,青城本地的又一位曲藝愛好者劉自重,挑頭重新發起搜集整理了青城小調,并將民間口頭流傳的“西廂調通過請教老藝人口授,整理成冊而記錄下來,并組織演唱,曲調也一直口頭流傳至今。 二十年不見小調 “文革期間,青城小調不可避免地被列為“四舊,再次停演,一停就是十多年,十多年間會唱青城小調的人已大半不在了。十幾歲學唱青城小調的滕海文,此時也不能再唱了,他忿忿地壓抑著內心的情緒,好不容易盼到了80年代中期,誰知隨著電視的普及,人們的注意力已經發生了轉移,青城小調已是茶余飯后的娛樂,甚至只是滕海文等一撥人自娛自樂。而此時大部分的青城小調,也隨之而流失,滕海文和陶明宗兩位傳唱者,便開始了搜集整理曲調的工作,數十年如一日,并孜孜不倦地向愛好者傳授技藝,在他們的影響下,青城小曲的傳唱隊伍日益壯大,表演技藝不斷提高。
關鍵字: 四合院 城隍廟 甘肅省 青城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