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巷面面好不怕巷子深
柳巷面
柳巷面應該算是西安名聲最大的面館了,西安人喜歡吃,就連很多外地游客也都會慕名而去,店里常常爆滿,就算不是飯點,滿懷希望的跑過來可能都還要等位子。柳巷面只賣一種面,如果你覺得吃著不過癮了,你也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加份菜或是加份肉。
俗話說:“百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蓋因山川地貌、氣候風物不同,人們的做事風格、性情嗜好迥異。
論氣候,南方濕潤,北方干旱;論身材,南人瘦小,北人高大;論長相,南人俊秀,北人粗陋;論性格,南人溫婉,北人豪放;論飲食,南人食米,北人嗜面。
“面條像腰帶,碗盆難分開,辣子是道菜,鍋盔像鍋蓋”,君不見“陜西八大怪”里,有一半是與吃喝有關。
秦人不僅愛吃面,而且在面食的做法上用盡心思,可謂花樣百出。戶縣的擺湯面,岐山的臊子面,楊凌的蘸水面,陜北的羊肉燴面,老西安的biang biang面,還有回民的柳巷面。
有人說:“西安的歷史,城墻可以證明;西安的文明,碑林可以證明;西安的小吃,大街小巷可以證明。”此話不假。
在西安的東大街,曾經有一條南北走向的小巷,名叫柳巷。盡管巷道狹小逼窄,但店鋪林立,不失熱鬧繁華。與別的巷道不同的是,柳巷的出名不是因為街道兩旁遍植了柳樹,而是因為這里有一處風味獨特的美食——柳巷面。
柳巷面館
柳巷面原本沒有名字,亦無招牌。只因面館起初開在柳巷,風味獨特,適合西安人的口味,招徠了四面八方的食客。時間久了,西安人常常呼朋引伴,相約“到柳巷吃面去”,柳巷面遂成了招牌,老板也就坦然接受了。
后來柳巷拆遷改造,柳巷面先是搬到了柏樹林街,其后柏樹林又改造,柳巷面才搬到了如今易俗大劇院對面的一條窄巷子里。
一日中午,有同事說吃柳巷面去,遂欣然同往。真個是“面好不怕巷子深”!一腳踏進柳巷面館,才知道什么叫座無虛席。五間深的面館,桌椅一溜兒擺開,上面坐滿了南來北往的食客。沒座位的便一字兒排開,身子像長長的龍,在那里蠕動著。
面鋪里的師傅,將抹了油的面團,往案板上一摔,只聽見“砰、砰”的聲音,撞擊著案板,一條條狀似棍棍的面便被撕扯了出來,在空中抖一個花子,丟進了滾開的水鍋里。女服務員,頭戴金絲帕;男服務員,頭戴回回帽,穿梭于人桌之間,叫喊著面牌號。那種面團撞擊案板的聲音,服務員對號入座的叫聲,簡直吊足了食客的胃口,只能使人更加地饑腸轆轆。
醉翁之意不在酒,柳巷面好吃之處,不全在面上,而在五味俱全的佐料。醬油、醋、辣椒油、芫荽,加上事先做好的配菜,那配菜里總是有菜花、白菜、土豆、豆芽、黑木耳以及油炸過的小豆腐塊,牛肉是用醬燒的,很爛。吃一口,滑溜溜的,面很筋道,大有嚼頭。吃畢,再喝一碗面湯,全身舒泰,用老陜的話形容,三個字:嫽咋咧!正是因了這樣的混合味道,柳巷面才聲名鵲起于市井,成了地道的美食。
將巴爾扎克的名言翻版過來,不妨這樣說:“你不在柳巷面,就在去柳巷面的路上。”此話不免夸張了點,但我以為,頗能折射出秦人生活的底色。
關鍵字: 西安人 豆腐塊 辣椒油 黑木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