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古城墻遐想
一座現代城市有一圍古老的城墻,而且還不是一般的城墻,它不僅是保存最完整的中國古代城垣建筑,也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軍事城堡設施。這就是西安古城墻。
我曾多次來西安,每次下車面對的都是古城墻,每次都能勾起我無限的遐想。這次來西安,是一個美麗的黃昏,我不知不覺地沿著古城墻向西走去,其實這條路我走過很多次了,但每次走還是有很多新鮮感。
城墻是灰的磚墻,偶爾有一段露出尚未修繕的,露出黃土的顏色。城墻下有一些綠樹,有的可能已百年以上,算作是古樹了,樹下有供游人坐的石凳,偶爾有老者在打太極,或有一對情侶在背對著游人纏綿......我沿著城墻遛了好久,景色依然,這里沒有叫賣的小商小販,也沒有聚在一起打撲克的叫陣聲,到是有下象棋的人靜靜地在那里想著自己的五步,圍觀的人也不多,間或有兩二位,也都是只觀不言。
我一個人走在這600多年前擴建的古城墻下,想起明朝的開國皇帝朱無璋,因為西安的古城墻與這位布衣出身的皇帝有著密切的關系。早在明王朝建立前,當朱元璋攻克徽州后,一個名叫朱升的隱士便告訴他應該“高筑墻,廣積糧,緩稱王”。朱元璋采納了這些建議。當全國統一后,他便命令各府縣普遍筑城。朱元璋以為“天下山川,唯秦中號為險固”。西安古城垣就是在這個建城的熱潮中,由都督濮英主持,在唐皇城舊城基礎上擴建起來。
明代擴建后的西安城墻高12米,頂寬12-14米,底寬15-18米,周長約13.7公里。城墻每隔120米修敵臺一座,突出在城墻之外,頂與城墻面平。這是專為射殺爬城的敵人設置的。敵臺之間距離的一半,恰好在弓箭的有效射程之內,便于從側面射殺攻城的敵人。城墻上共有敵臺98座,上面都建有駐兵的敵樓。
古代武器落后,城門又是唯一的出入通道,因而這里是封建統治者苦心經營的防御重點。西安城東、西、南、北四座城門,分別有正樓、箭樓、閘樓三重城門。閘樓在最外,其作用是升降吊橋,箭樓在中,正面和兩側設有方形窗口,供射箭用。正樓在最里,是城的正門。箭樓與正樓之間用圍墻連接,叫甕城,是屯兵的地方。甕城中還有通向城頭的馬道,緩上無臺階,便于戰馬上下。全城還建有馬道11處。城墻四角都有突出城外的角臺。除西南角是圓形,可能是保持唐皇城轉角原狀外,其它都是方形。角臺上修有較敵臺更為高大的角樓,表明了這里在戰爭中的重要地位。
城墻上外側筑有雉堞,又稱垛墻,共5984個,上有垛口,可射箭和了望。內側矮墻稱為女墻,無垛口,以防兵士往來行走時跌下。
最初的西安城墻完全用黃土分層夯打而成,最底層用土、石灰和糯米汁混合夯打,異常堅硬。后來又將整個城墻內外壁及頂部砌上青磚。城墻頂部每隔40-60米有一道用青磚砌成的水槽,用于排水,對西安古城墻的長期保護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城四周環繞著又寬又深的城河,正對城門處設有可以隨時起落的吊橋。吊橋一升起,進出城的通路便被截斷。
明代西安城垣曾是一個龐大而精密的軍事防御體系,也是我國現存最完整的一座古城堡。西安古城堡顯示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也為我們研究明代的歷史、軍事和建筑等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
面對人人向往的西安古城墻,西安人卻有自己的看法。西安人很多不大喜歡城墻,當然最抱怨的就是的哥。坐在車里的時候常常聽到我們在羨慕他們城墻的同時,他們就開始抱怨這城墻對交通的極大阻礙以及對堵車的心煩勁兒。不算個別數量的的哥還由此延伸話題至有形的城墻也習慣性禁錮了人們無形的思想,不開放不發展,言辭頗有深謀遠慮之感。其實出了城墻,到了西高新區等現代發展區看看,現代化的規模也撲面而來。有城墻的古城,也許有老的地方,但還是越來越新了……
西安古城墻是西安的標志,也許我這個人過于喜歡古跡了,我覺得古的東西是不能再造的,所以才顯得珍貴,西安的美,西安的特色就是古,沒有了古,西安的特色也許就沒了,不然了,這是外要對西安的看法。然而,西安人在抱怨的同時,對家鄉的古城墻的深厚感情還是很濃的,要不然600多年來,古城墻為什么能保存這樣完整呢?就說現代吧,自1983年開始的環城建設工程,逐步建成以古城墻為主線,輔以環城綠化,護城河環繞,風格古樸、粗獷,有野趣,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環城公園。以城墻為主體,包括護城河、吊橋、閘樓、箭樓、正樓、角樓、女兒墻垛口、城門等一系列軍事設施,構成嚴密完整的冷兵器時代城市防御體系,為游客直觀具體了解古代戰爭提供了珍貴的人文景觀。
夕陽無限好,將它的余輝灑在古城墻上。有人登上一城墻,像是古代的將士,在城墻上揮戟保衛著他們的城池,如今的西安人,不也在用自己的雙手保衛著中華民族文化遺產----古城墻么!
關鍵字: 古城 古城堡 護城河 西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