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香味俱全的陜西美食
蒸碗
蒸碗
蒸碗一物,對小時而言,是除夕將至的一個標志,臘月二十三小年一過,大人開始蒸饃燒肉炸丸子,將筵席上需費功夫的菜先做至半成品,免得到時慌了手腳。而胖子圍著鍋灶亂轉,尋摸著把丸子吹涼了抓一個進嘴,或者藏塊大肉進棉襖,預備一邊去偷吃時,總被提著耳朵說教,“這是給年下預備的。”,年下在陜西人口中,就是合家團聚那晚了。
油茶
油茶
油茶需在冬日早上吃,早起街道冷清,車馬稀少,寒風凜冽刺骨時見一老人推小車緩緩走進,車上放鏤空高蓋繡柄長嘴大銅壺一個,為了保溫,上罩棉套,高聲吆喝著“熱油茶,油茶~麻花~~~”,尾音徐徐落下,裹在你身上,覺得周身也暖和起來,上去路旁站定,老者不待你說,先扶壺把倒出一碗熱氣騰騰的油茶來,說著:“吃,先吃”,于是暖烘烘的熱湯入了被西北風灌的冰涼的肚腸,感覺著熱氣一點點從胃底丹田往周身運行,討出錢來給老者,這才想起,呀,剛那碗油茶啥味道……
鏡糕
鏡糕
鏡糕這物件,小如鏡,也圓如鏡,厚不盈指。主料是江米細細研磨成粉,在小巧如玩具的竹木籠屜里墊上薄鐵片,填實江米粉,撒上紅糖、綠色和黃色的糖,加上細細切碎的青紅絲,一屜一屜的摞起來,如寶塔般,寶塔尖有一機關,待到熟透時蒸汽一沖,發出長長的響聲,兒童聞聲而至。
甄糕
甑糕
紅棗選的是陜北或關中的灘棗,個極大,肉極厚,補血益氣,養腎安神,是地道的好東西。再鋪一層泡四五個小時泡開了米心的糯米,然后再一層紅棗一層糯米,最后又是紅棗一層收頂,計有三層米四層棗。用一塊干凈的濕布鋪在棗上,用干凈軟濕的棉布蓋在甑上防走氣。
泡饃
泡饃
配好了料,端去給掌勺的師傅,當時是,劉家老三冒泡饃,大高胖子,體格魁梧,聲若洪鐘,左手抄勺,右手持鍋,配上藍布外套,頗有點氣宇軒昂的感覺。
涼皮
涼皮
漢中涼皮因產于漢中地區而得名。由于加工時用小石磨加水將米磨制成米粉漿,又叫水磨涼皮。制作時,將磨好的米粉漿平鋪于竹蒸籠上蒸制。加入調料,主要是蒜汁、辣椒油,口位酸辣之中透著蒜香。
漿水魚魚
涼粉和漿水魚魚
西府有句俗話"鳳翔鍋盔岐山面,褲帶扯面滿鍋轉,面皮涼粉不上算。"意思說這東西畢竟是小吃,上不了席面,也不值得一說,畢竟家家戶戶都做的了,沒什么技術含量。說來也是,農閑時節,就處處有涼粉在樹蔭下擺攤賣起,可惜這些年城管猖獗,只能碰運氣找找流動攤子了。
葫蘆頭
葫蘆頭
孫先生攜著醫匣與藥葫蘆,在秦地境內游方行善,偶過一家食鋪,要了碗玉腸羹,覺得此物性寒,味甘,頗有潤腸,去下焦風熱之利,可惜烹不得法,傷了食物本性,又膻膩口感不好,于是就藥葫蘆中倒出花椒、大香、上元桂、八角、桂皮、草果等藥物,從胡人手上拿到這些東西之后,更多的用于藥用而不是調味。并以藥葫蘆贈之,掌柜一試之下,果然鮮香四溢,回甘無窮。然后感懷藥王大恩,將藥葫蘆懸于店頭,日久年深,葫蘆頭取其名也。
蜂蜜涼粽
蜂蜜涼粽
現在這東西,還是坊上回民做的細致獨到,存了當初的原味,街面上偷懶的,就買那普通粽子隨便切吧切吧,帶著豆沙餡的一堆碎塊都敢問你要錢。好這口兒,胖子只好下班后溜達溜達進了鼓樓,在西羊市東口佳寶蜂蜜涼粽子的小車上提一盒子,邊走邊吃,把這一天的煩心事也都吞下去,做不到海納百川,咱不是還有肚大能容么。
胡辣湯
糊辣湯
糊辣湯在西安這地方呢,分為兩種,一種是河南人做的,陜西人一概稱之為河南糊辣湯,也有叫肉丁糊辣湯的。一種是本地回民做的,稱之為肉丸糊辣湯。
臘羊肉
臘牛羊肉
第二天早晨6點半拉該人直奔大皮院同盛生,和老板打過招呼,提了四斤脊腦(里脊至頸部的一段肉,較嫩),回家持刀切成5cm見方的散塊,從柜子里拎出兩瓶太白酒,又去廚房翻了兩個粗陶碗,兩把解手刀,和該人以刀挑肉,大碗喝酒,其大呼過癮,說“我以為西北人就該這種大塊吃肉,大碗喝酒的豪爽。”
biangbiang面
biangbiang面
秦地自古以面食為主,雖不至于像晉人那樣把面換個寬度就改個名字,但花樣怕也有百種之多,而一直以來,覺得能當長安面食精髓者,舍biangbiang面外別無他物。
關鍵字: 河南人 美食 辣椒油 陜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