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吃餃子保管冬天不凍耳
餃子
餃子是我國人民喜愛的傳統食品。它的制法是先用面粉做成薄而軟的餃子皮,再以鮮肉、白菜等切碎,拌以佐料為餡,包成后下鍋煮至餃子浮上水面即可。其特點是皮薄餡嫩,味道鮮美,形狀獨特,百食不厭。
每年農歷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諺云:“十月一,冬至到?家戶戶吃水餃。”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圣”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
餃子
張仲景是南陽稂東人,他著《傷寒雜病論》,集醫家之大成,被歷代醫者奉為經典。張仲景有名言:“進則救世,退則救民;不能為良相,亦當為良醫。”東漢時他曾任長沙太守,訪病施藥,大堂行醫。后毅然辭官回鄉,為鄉鄰治病.其返鄉之時,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兩岸鄉親面黃肌瘦,饑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凍爛了。便讓其弟子在南陽東關搭起醫棚,支起大鍋,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嬌耳湯”醫治凍瘡。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在鍋里熬煮,然后將羊肉、藥物撈出來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樣的“嬌耳”,煮熟后,分給來求藥的人每人兩只“嬌耳”,一大碗肉湯。人們吃了“嬌耳”,喝了“祛寒湯”,渾身暖和,兩耳發熱,凍傷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學著“嬌耳”的樣子,包成食物,也叫“餃子”或“扁食”。
冬至吃餃子,是不忘“醫圣”張仲景“祛寒嬌耳湯”之恩。至今南陽仍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
今天小編就介紹給你一家在西安特別有名的餃子館——大清花餃子館,讓你和家人在冬至時,大飽口福。
餃子
大清花餃子由東北沙河胡家先人(滿族正黃旗)始創于清朝乾隆年間,后被宮庭選中,進入滿漢全席菜單。在著名的滿漢全席菜單中出現的三鮮餃子,雞餡餃子,滿州蒸餃等筵席點心,使胡家先人所創餃子由一般民間食品登入大雅之堂。經歷代秘傳仍保持料重,味濃,油潤鮮香的特色。撲實無華,具有濃重的民族特點和鄉土氣息。
餃子
相傳一六四四年,清世祖順治剛進入北京時,攝政王多爾滾勞累成疾,庫雅拉將軍獻酒于帳前,多爾滾飲后,頓覺心曠神怡,方知此酒乃將軍家釀之珍品,多爾滾當即賜名同盛金,并下令開酒坊于盛京鞍山沙河鎮,定為清官御酒,民間譽為大清花酒。
今有滿族庫雅拉將軍后裔胡大民先生揚祖先之絕技,承繼中國獨特的滿族釀酒工藝,將同盛金(大清花酒)重新獻于民眾為弘揚祖國酒文化盡心竭力。
關鍵字: 沙河鎮 酒文化 餃子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