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公一號大墓
秦公一號大墓呈倒金字塔狀,迄今中國發掘的最大墓葬。全長300米,西周以來殉人最多的墓葬,達186人;出土的石磬是中國發現最早刻有銘文的石磬,文字多達180多個。
槨室的柏木“黃腸題湊槨具是迄今發掘出周秦時代最高等級的葬具;槨室兩壁外側的“木碑是中國墓葬史上最早的實物例證。占據我國考古史上的五個之最----秦公一號大墓,位于關中平原西部,陜西鳳翔鏡內,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
大墓的發掘是對奴隸制社會的生動再現,也是對世人進行唯物主義教育的最好題材。出土珍貴文物三千五百余件。墓主秦景公(公元前577-537年)系穆公四世孫始皇先祖。大墓引起了國內外的密切關注。許多專家、學者來此考察后,給予了高度的評價。墓墓室東西長59.4米、南北寬38.8米、深24.5米,大墓加上東西墓道呈“中字形,全長達300米,總面積5334平方米。大墓雖經歷代200多次盜擾,考古發掘中仍清理出土各類珍貴文物3500多件,并發現我國最早的一具“黃腸題湊葬具。
80年代考古發掘結束后,秦公一號大墓墓室用沙土回填保護起來。去年以來,經有關部門同意,陜西省考古研究所與遺址所在地的南指揮村合作,采取“國有民助 方式,對秦公一號大墓進行保護性開發利用。經過認真規劃和一年多的施工,秦公一號大墓遺址博物館初具規模,成為一處環境優美、獨具特色的游覽區。
面對國家重點開發中西部的大好機遇,早在三年前,鳳翔縣南指揮村支部書記趙生祥同志已經開始帶領村民集資對大墓進行整修、復原,現已建成一號大墓遺址博物館,占地60畝。布局分為大墓遺址區、槨室展覽區、宗廟祭祀區、展出內容主要包括大墓墓壙、陪葬殉人、陪葬品、槨室等場景和近百件復制文物,輔之以其他影片,模型及圖文資料。
目前,該館已對游人全面開放,是我國第一個可供進入槨室參觀的景點,使人身臨其境,對先秦政治、經濟、文化等概貌有一個全面系統的了解,留戀忘返、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
關鍵字: 鳳翔縣 博物館 旅行網 秦公大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