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門
位于今漢中市北17公里處,褒斜道南端段,又稱“小石門。現淹沒于褒河水庫中。
石門大約是戰國時期,為修褒斜棧道而鑿的,后經歷代修鑿,方告開通。門洞長13.6米,寬4.2米,南口高3.45米,北口高3.75米。它是用我國古代原始攻鑿山石的辦法“火燒水激鑿成的,是我國最早的人工隧道,是研究我國古代交通史的寶貴資料。
石門作為1900多年前完成的一項偉大工程,它的開鑿技術是值得注意的。清代更漢復《棧道歌》中有“積薪一炬石為橋,錘鑿既加如削腐的詩句,是說明石門采用火燒水淬的辦法破石開鑿的。
石門漢魏十三品。在古漢臺的碑廊里,嵌鑲著一塊黑色大理石碑刻。上面8個行書大字“漢中石門,日本之師,是由日本著名書法家種谷扇舟先生題寫的。題詞中的“漢中石門是指陳列在(古漢臺)漢中市博物館的摩崖石刻精品石門十三品。
自石門開通后,過往的仕官商賈、文人墨客,在飽覽勝跡之余,記事詠物,抒懷為文,鐫刻于石門內外的崖壁上,世代不絕。這樣就形成了蔚為壯觀的石門摩崖石刻。
據1960年文物普查統計,在石門故址的石刻有104種,僅石門內壁就有34種,上自漢魏,下至明清。琳瑯滿目,儼然一座石刻寶庫。在眾多的石刻中,以13種漢至南宋時代的石刻出類拔萃、蜚聲古今,世稱石門漢魏十三品。
70年代初,國家修建石門水庫,為保護文物,不致于淹埋于水庫之下,才將這批石刻鑿遷下來,陳列于古漢臺博物館寬敞明亮的展覽大廳內。
關鍵字: 出類拔萃 博物館 漢中市 琳瑯滿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