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樓
鐘樓位于西安市中心,東西南北四條大街的交匯處,總高36米,基座高8.6米,每邊長35.5米,面積約1377.4平方米。以它為中心輻射出東、南、西、北四條大街并分別與明城墻東、南、西、北四門相接,這就是西安人引以為自豪的鐘樓。它是我國古代遺 留下來許多鐘樓中形制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西安是明代西北軍政重 鎮,它的鐘樓無論從建筑規模、歷史價值或藝術價值各方面衡量, 都居全國同類建筑之冠。
特點:鐘樓始建于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初建時,地址在今廣濟街口,與鼓樓對峙。明神宗萬歷十年(公元1582年)由巡安御使龔賢主持,將鐘樓整體遷移于今址。 鐘樓呈典型明代建筑藝術風格,重檐斗拱,攢頂高聳,屋檐 微翹,華麗莊嚴。這座正方形磚木結構建筑物,自地面至樓頂高 36米,由基座、樓身和樓頂三部分組成。基座每邊長35.5米,高 8.6米,全部用青磚砌成,四面正中各有高競均為6米的十字交 叉券洞,過去是東南西北四條大街交會的通道,人流車輛從券洞 通過,隨著城市建設的發展,券洞無法適應交通流量需要,現在 券洞早已封閉;在鐘樓周圍另辟圓形環道。
鐘樓的設計構造體現了我國古代人民的高超智慧。外部的重 檐三滴水歇山頂式不只是增加建筑形制的美觀,而且緩和了雨水 順檐下落時對建筑的沖擊力.描梁之端的斗拱巧妙地運用了力學 原理形成均勻負荷。四角攢尖的樓頂按對角線構筑四條垂脊,從 檐角到樓頂逐漸收分,使得金頂穩重莊嚴。樓上琉璃瓦的板瓦之 間扣以筒瓦,以銅質瓦河固定,更使建筑穩固結實,成為渾然一 體的建筑藝術珍品。
關鍵字: 建筑藝術 琉璃瓦 長安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