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樓
整體拆遷: 鐘樓的二樓西墻上,嵌有一方《鐘樓碑》,記述了這座巨大建 筑經歷過一次令人難以置信的整體拆遷。 鐘樓初建于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當時它的位置在西大街 以北廣濟街口的迎樣觀,距目前所在位置約1000米。這一位置正 在唐長安城的中軸線上,也是五代、宋、元時長安城的中心。雖 然明代初年擴建了長安城,但那時人們大概圃于習慣心理,初建 鐘樓時沒有與擴建后的城市格局相適應。過了兩個世紀后,隨著 城市中心東移,城門改建,新的東、南、西、北四條大街形成,位 于迎祥觀的鐘樓便日益顯得偏離城市中心。到了明神宗萬歷十年 (1582年),在陜西巡撫龔俄賢的主持下,鐘樓來了個整體拆遷。據 碑文記載,移建工程除重新建造基座外,本質結構的樓體全是原 樣原件,所以耗資不多,工程迅速。完成這樣一座龐大建筑的拆 遷裝建,即使在現代也不是輕而易舉的。它既需要高超的建筑安 裝技術,又需要嚴密精細的工程組織,這項完成于16世紀的特殊 工程,實在是我國建筑史上值得自豪的創舉。
關鍵字: 建筑藝術 琉璃瓦 長安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