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渝風情韻味重慶獨特的茶館文化
飲茶習俗是古重慶文化的一個重要特色,不僅歷史悠久,而且在飲茶的方式,茶館的情趣上都別具一格,吸引中外游客的興趣,體現出重慶古老文化傳統和迷人的魅力。抗戰時期寓居重慶的一位作家在回憶戰時陪部重慶的文章中說“領略巴黎的風情在咖啡館,領略重慶的風情在茶館。寫重慶,不可不寫茶館。用蓋碗泡茶,泡上一碗,三朋四友,躺在竹椅上談夭,想談多久就多久。”足見重慶茶館濃郁的巴渝風情韻味,為海內外游客所贊賞。
重慶人飲茶之風俗,歷史悠久。據專家們考證,早在唐代品茶專家陸羽所著的《茶經》一書中就寫道;“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巴山峽川有兩人合抱者。”西漢學者王褒在《憧約》一書中,就記載巴人家中烹茶待客的情景:“舍中有客,提壺行酷。烹茶盡具、已而蓋藏。”晉代詩人詩詞中就有“蜀中飲茶冠六清”的詩句。自古重慶城就有“城門多,寺廟鄉、茶館多”之說。重慶的茶館遍及城鄉、大街小巷,坐茶館吃茶,成為土農工商,男女老幼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習慣。重慶城茶館之多,可從1947年3月重慶《新民報》所載:“方圓不到9平方公里的半島的城區,就有茶館2659家之多.”足見重慶人飲茶風之盛。
坐茶館是重慶人的生活習俗,家里有茶不喝,偏要到茶館吃茶。追溯其源,除了自古沿襲的生活習俗外,與重慶地理、氣候等環境也有密切關系。重慶地勢陡峭,人們爬坡上坎,走得腳腿酸軟;尤其是漫長酷夏炎熱的氣候,走得汗流夾背,口干舌燥,很自然想找個歇腳解渴的地方。往往在坡頂和石梯高處、轉彎的街口就有供人歇腳解渴的茶館。昔時整個重慶城沒有公園(直到民國18年始有一處占地1200平方文“尺地寸天”的“公園”),茶館就成為人們休想、散心解悶的好去處。重慶城市房民居狹窄,親友來訪,無法在家中接待,往往起身招呼親友;“走,茶館吃茶去。”以茶待友、以茶會友,促膝談心,既體面又方便。泡上一碗茶,想談多久就談多久,花費無幾,十分稱便。如若進一步分析,重慶人的飲茶之風,與重慶愛擺“龍門陣”之風習密切相關。重慶人豪爽熱情、幽默風趣、男女老少都喜愛閑聊,侃起來就沒完沒了。茶館是人們聚會聊天的最好去處。“擺龍門陣”已成為重慶人聊天、閑談,說故事談家常特有的代名詞。坐在茶館,手捧香茶,無拘無束,海闊天空,天南地北,前三皇、后武帝,古往今來,陳貓死老鼠,無一不是擺談的談資。在這里可聽到家中聽不到的、報紙上沒有的軼聞趣事和小道消息。各自傾吐發泄內心欲吐為快的思想感情,實在是人們調 劑和豐富精神生活的一種享受,是不坐茶館的人,難以領會的樂趣。
重慶茶館與其他城市的茶樓,茶園不同。傳統的重慶茶館,竹躺椅前擺小茶幾,可躺可坐,久坐不累,端茶順手,擱茶方便。 一盞“蓋碗”,慢慢品茗,想坐多久就坐多久,店主不下逐客令。如有事離開,只須將茶蓋斜放在茶船上,堂館就會給你保留。 重慶人飲茶講究水好,茶好,茶具好。過去都用兩江的江水,有的是從太平門江邊灘盤處取水,店家用沙缸過濾,打起“河水香茶”的茶招兒,招殊茶客。重慶人歷來喜愛色艷、味濃、耐泡而味醇回首的云南下關沱茶。濃茶是裝模壓制,外形如北方窩窩頭的再制茶,具有消暑解熱去膩生津的功效,深受氣候炎熱的重慶人所青陳。
至于茶具,精巧美觀的“蓋碗茶”出自巴蜀。相傳是唐代德宗建中年間(780——783年)川西節 度使崔寧的女兒發明的。原來的茶杯沒有襯底,端著燙手,放在桌上又不固定,崔寧之女巧思設計以小漆木盤承托茶杯, 名叫“茶托子”。有了茶托,吃茶時既免燙手,又使茶杯在桌 上固定,人人稱便。重慶人飲茶的茶具十分考究,茶杯是江西景德鎮上等細瓷,茶托(茶船)是銅或錫質,上面雕刻著圖案,本身就是一件工藝品。茶蓋、茶杯和茶船組成三大件頭的茶具,古樸典雅,形成巴偷獨特的蓋碗茶文化,以后發到南方,在官場和民間普遍流傳。用蓋碗茶方能體會茶文化的韻味,頭開鮮開水泡的茶,濃汁沉在碗底,用茶蓋來調節茶味,輕刮茶味談些,重刮則茶味大上,喝時不必揭蓋;放正則密封防止茶味外溢,側放則散熱涼得快些,半扣半閉浮葉既不會人口,茶水則徐徐沁入口中。金船瓷杯,慢拂蓋碗,細細品茗,姿勢優雅,情趣盎然,有著巴偷茶文化的獨特的風情雅趣。
茶館業也十分講究店堂的服務,跑堂的茶堂植稱“么師”,必須練得一手按茶的好手藝。只見他左手提著細嘴銅茶壺,右手五指將8副茶碗、茶蓋、茶船疊成扇狀,走到茶桌前,瞪眼之間,“嘩”的一聲,干凈利落地依次“梭”到茶客面前。摻滿到碗沿,卻滴水不漏、不溢、實在令人嘆為觀止。幾十張條桌,眾多的茶客,他穿梭其間,照例是先吃后付茶資。他機靈的眼觀六路,耳聽八方;不斷的摻茶、收碗,收款找補,卻做到不錯不漏。
但舊社會,么師收入低微,老板每天只付他10碗茶資的工錢。全靠客人自帶茶葉,賣自開水(稱為玻璃)和出堂的開水錢,算他的“獎金”。這種摻茶的絕“技,解放后受到重視而現為“國粹”。1979年,法中友協的皮埃爾先生在成都茶館看到堂倌吳云清的接茶功夫,十分驚奇和贊賞,邀他到法國夏樂宮為法國各界人士表演。摻茶師吳云清的表演轟動了巴黎,大小報紙刊登,數十位法國人拜他為師。巴蜀茶文化對祖國民族文化所作的貢獻,令巴蜀兒女為之驕傲和自豪。
歷史回音與現代文明交織。今日的重慶茶館,雖在寸土寸金的繁華鬧市中心少見,但中心地區的背街小巷和城郊街道仍然是隨處可見,茶客如云。各工廠企業,貿易市場,各街道居委會大都開有茶館,古巴渝茶文化遺風猶存。與往昔不同的只是多了彩電和吊扇。城郊鄉鎮茶館更是熱鬧非凡、高朋滿座,店堂交易活躍,門前攤點林立,購成現今商品經濟發展、市場活躍的特有景觀。近幾年街邊道旁及出現“洞天茶館”,利用抗戰時期遺留下來眾多的防空洞和“平戰結合”新修建的防空洞開設茶館。“洞天茶館”冬暖夏涼,空谷來風,涼爽宜人,茶客人洞,暑熱頓消,又多了一種點綴巴偷風情的景觀。
近年,重慶文化界為發揚巴渝茶文化傳統,讓中外游客領略巴渝茶館風情,在北京老舍茶館開張后,于市中心開設了集中反映重慶茶文化、設備高雅的“巴渝茶樓”,已接待不少海內外游客為游客提供了一處領略古重慶茶文化風情的窗口。
關鍵字: 傳統 特色 重慶 飲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