祿豐恐龍博物館
作為“恐龍之鄉的祿豐恐龍博物館,兼有祿豐古猿等其它古生物化石及珍貴歷史文物,是一個綜合館。 著名學者費孝通為博物館性的博物題寫了館名。館內共設有恐龍廳、仿真機器恐龍展廳、古猿廳、古生 物廳、陶器廳、瓷器廳、青銅器廳、錄相資料廳、革命文物廳等9個展廳,目前總館藏各類博物1225件。
恐龍廳,以展出中生代晚三疊紀的原蜥腳類恐龍化石為主,再現了一億八千萬年前,恐龍稱霸世界的生態環境。有在祿豐盆地出土的許氏祿豐龍、巨型祿豐龍、金山祿豐龍等4條骨骼完整裝架:立體的恐龍組合群體。許氏祿豐龍,于1983年4月在金山大洼王家山發掘,身長6.9米,高2.8米,距今1.8億年;金山龍,于1988年在金山新洼發掘,體長8.6米,身高小2米,距今1.93億年,是國內發現最完整的一具原晰腳類化石,為一新種;巨型祿半龍,于1984年在金山宋家坡花腳山發掘,體長8米,身高5米,距今1.8億年,個體大小與1939年楊鐘鍵教授發現的正型標本相當。 同時,以大量資料展出了世界恐龍分類、分布和發掘、研究情況,祿豐恐龍在地史中的時間位置和恐龍化石分布,歷次發掘現場實況和分析鑒定情況。
半個世紀以來,在祿豐盆地共發現了“祿豐恐龍33個種,分屬25個屬。比四川自貢發掘的恐龍(17屬21種)更為豐富.生存年代也比自貢恐龍早3000萬至6000萬年。楊鐘健教授于1940年為祿豐恐龍賦詩一首:
千萬年前一世雄,賜名許氏祿字龍。
種繁寧限兩州地,運短竟與三疊終。
再造猶見崢嶸態,像形應存渾古風。
三百骨骼一卷記,付與世者究異同。
祿豐恐龍是生活在地質中生代早期的最古老最原始的種類,以恐龍為代表的祿豐蜥龍動物群,是我國目前有關占脊椎動物化石最豐富,最完整的動物群之一。祿豐盆地恐龍化石十分豐富,已出土的恐龍中,有蜥龍類、虛骨龍類、鳥龍類等三個種類,達25屬33種、是研究恐龍家族的發生、發展至衰亡的重要區域。半個世紀以來,祿豐恐龍吸引著致力研究古生物的中外學者,紛至沓來,這對古生物科學的研究和普及有著深遠的歷史意義。1991年祿豐恐龍文化節期間,恐龍館接待了前來觀賞的各地群眾達數萬人,其中有來自美國、澳大利亞、英、法、日等國的學者及記者數百人。祿豐恐龍館已在世界范圍內產生了巨大影響,正在為古生物科學研究作出重大貢獻。
古猿廳,主要陳列祿豐臘瑪古猿化石。臘瑪古猿是人類的最早祖先,l00多年前,達爾文發表的《人類的起源和性的選擇》一書,提出了“人猿同祖,人是由一種已經滅絕的類人猿進化而成的著名論點。不久,恩格斯寫成了《勞動在從猿到人轉變過程中的作用》的著名論文,對從猿到人的發展,提出了“攀樹的猿群、“正在形成lsquo;卜的人和“完全形成的人三個概念,精辟闡述了勞動在促使古猿進化到人過程中的主導作用,為人類起源的研究奠定了理論基礎。臘瑪古猿最早是美國學者劉易斯于1932年在印度西瓦克山區的地層中,發現了距今 1400萬年至800萬年之間的一些古猿化石,指出這是種比較進步的猿類,是早期人類的祖先,并以印度神臘瑪的名字,將其命名為“臘瑪古猿。此后、在我國和巴基斯坦,土耳其、肯尼亞、印度、匈牙利.希臘、雅典等國家先后發現一批臘瑪古猿化石,但僅限于頜骨和牙齒。
1975年5月,祿豐縣文化館文物工作者王正舉,在縣城以北石灰壩廟山坡小煤窯發現了一枚古猿牙齒化石,引起了中科院的重視,相繼組織了幾次考察,共發掘出臘瑪古猿頭骨化石3個、西瓦古猿頭骨化石4個,古猿上下頜骨化石數十塊,單顆古猿牙齒化石等共1202枚。其中,以古人類學家吳汝康率隊于1980年12月發掘的一具臘瑪古猿頭骨化石最為珍貴,是世界上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完整的臘瑪古猿頭骨化石。定名為“臘瑪古猿祿豐種,地質年代屬第三紀上新世早期,距今800萬年前,具有從猿進化到人的系列顯著特征,已經擺脫了樹棲生活,能夠直立行走,這對于探討人類起源的早期進化,有著十分重要的科學價值。
迄今,已有美國、英國、法國:芬蘭、日本、澳大利亞等10多個國家的專家學者100多人訪問了祿豐古猿遺址,參觀了博物館的古猿廳,稱贊這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發現、“人類起源的鑰匙掌握在中國,并一致把祿豐稱之為“人類起源的重地。中國科學院院長盧嘉錫稱元謀、祿豐是“我國正在成為人類起源研究新中心。古生物廳,陳列了在祿豐出土的中生代三疊紀及其以后的古生物化石128種。祿豐 盆地原先是湖泊,周圍是熱帶雨林地區,為古生物提供著豐富的食物。到中新世末期,地殼發生了劇烈變動,阿爾卑斯山和喜瑪拉雅山升起,氣候隨之產生了巨大變化,湖泊水位漸退,直到干涸,周圍地區出現干旱,熱帶雨林面積縮小,給古生物帶來了災難性致命的威脅。
1938年,我國著名地質學家卞美年教授在祿豐上三疊紀紅色巖層中發現了一個完整的動物頭骨化石,楊鐘健和卞美年對這個頭骨進行了仔細研究,發現是一個由爬行動物向哺乳動物演化的過渡類型, 其構造特征已接近哺乳動物, 而下頜仍然有爬行動物的特點。為紀念卞美年的這一重大發現。遂將這種動物命名為“卞氏獸。卞氏獸的發現和研究成果公布后,引起了世界古生物學和動物學專家的普遍關注,認為這一科學上的重大發,使哺乳動物進化的歷史縮短5000多萬。解決了爬行動物怎樣向哺乳動物進化的重大問題。祿豐“卞氏獸頭骨化石成了世界上最著名最珍貴的古生物化石,其圖象被廣泛地用于世界各國的地質學和古生物學的教科書中。
在祿豐盆地發掘的古生物化石,除恐龍、臘瑪古猿、西瓦古猿、卞氏獸外,還有三趾馬、鬣狗、古豬獸、劍齒虎、巨爪獸、無角犀、河貍、水獺、摸、象、鹿等等達128種,祿豐盆地是古脊椎動物群最集中的地區,中外專家稱為“天然博物館。
瓷器廳,主要陳列了在祿豐羅川古瓷窯和仁興白龍井古瓷窯遺址出土的元代青花瓷器50余件,其中有兩件人物圖案的元代青花瓷器,是目前世界上僅有。展出的“玉壺春瓶,高26.8cm,口徑7.6cm,足徑6.8cm,圖紋古樸典雅,堪稱稀世之寶。
青銅器廳,陳列了在祿豐廣通出土的春秋戰國時期的銅質兵器、生產工具.如矛、劍、鉞、鋤類、斧類等l0件,錫器(鋤)l件。另有元代佛、道、儒三教共38尊銅鑄佛像,為南亞少見。所展出文物,匯聚了滇池流域和洱海流域兩個文化區域特征,是研究云南青銅器時代文化淵源的珍貴實物。
革命文物廳,主要陳列了中國工農紅軍長征過祿豐時,遺留下來的大量紀念文物,如銅、銅壺、碗、盆等等。 錄像資料廳,主要陳列了館藏資料,如文字、照片、錄相片等等,可供中外專家學者科研考察。
恐龍博物館是科學知識的寶庫,既看到廠大量翔實的文字、圖片介紹,又能看到真實的各類標本,既能了解迄今二億年的動物世界和800萬年前人類祖先的進化過程,又能知曉新石器時期以來人類的文明進步,直至現代中國農工紅軍艱苦卓越的革命歷史,給人一種催人奮進,積極進取的精神力量。
關鍵字: 動物群 博物館 古生物 臘瑪古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