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梭族走婚走婚習俗
走婚是“母系”家庭中重要組成部分。成年男子“走婚”是一個傳宗接代繁衍后裔的途徑,只是不同于其他民族夫婦長年生活在一起。他們是日暮而聚,晨曉而歸,暮來晨去。
摩梭人走婚有兩種方式:一種叫“阿注”定居婚;一種叫“阿夏”異居婚。不管那種婚俗都得舉行一個古老的儀式,叫“藏巴啦”,意思是:敬灶神菩薩和拜祖宗。
在女方家舉行這個儀式
時間一般在半晚,不請客、不送禮,朋友們也不參加。
這個禮儀是由男方家請一證人把求婚者領到女方家,當然是男女青年早已有了感情了,不存在媒妁之言,母舅之命。他(她)們的母親及舅舅人也了解和默認后才舉行,男方家根據自己的經濟狀況把帶來的禮品按規矩放在火塘上方鍋樁的平臺上及經堂里的神臺上,向祖宗行禮,向鍋樁行禮,再向長輩及媽媽、舅舅、姐姐行禮,然后接受長輩們及姐妹們的祝福。送去的禮品按尊長、老少各有一份。你的心上人“阿夏”必須按摩梭人裝飾,從頭到腳精心打扮。
男方會得到女方精心用摩梭麻布親手織成有摩梭特色的花腰帶。女方家決不會向男方家攤派錢物。她們認為男女相愛是平等的,比什么都重要,感情是摩梭人“走婚”的重要因素。當證人向“阿夏”的母親、舅舅們交待完后,從此男女雙方就公開化了,“阿夏走婚”不請客,不操辦,這種古老的風俗又檢樸、又省事,整個儀式一個小時即可完成。
“阿注”定居婚
摩梭男女青年通過“走婚”儀式后或從男女雙方家搬出居住在一起,或男方到女方家居住,也有女方到男家家居住的,但后兩者并不多見,他們長年相守、生活在一起,撫養著下一代。這種定居婚為“阿注”定居婚。
“阿夏走婚”:每當夜幕悄悄降臨后,這個家庭中成年男人們就出去了,他們當中有各位舅舅、哥哥、弟弟,各奔東西南北,去自己的“阿夏”家。對方的姐妹們在家中等候自己心中的“白馬王子”到來。她們晚間特別忙,當家長的母親更是雙肩重擔,既要打點舅舅和兄弟出門又要照料家中老母和姐妹與小孩們,還要接待自己的“阿注”(丈夫)來幽會。
摩梭人“母系”大家庭的夜間生活,你若細心觀察,不難發現其中的一些規矩。對于那些外面敲門的男人,或者客人,年老的舅舅們是決不會去開門的,也不問是誰,主婦也不予理睬。除非你在門外吆喝幾聲,說明你是外來的客人,家中老人或小孩才會給你開門。
家中成年姐妹眾多,但來幽會的“阿注”也多,各有各的幽會暗號和傳情方式,如果不是自己的“阿注”就不會讓他進自己的閨房,姑娘的閨門一定要對好暗號她才會輕輕打開,大木摞平房母屋里住著年老婦女與兒童,她們一概不管院中之事。
在這里不存在“第三者”
也不存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規矩,更不存在嫁雞隨雞,嫁狗隨狗的說法。男人、女人各住各的家,你不靠我養,我不靠你活,天下男子到處有,東方“女兒國”的女子任我求。
在性事方面女方占主要地位,有了這些實感人們恍然大悟,為什么摩梭人根本不存在離婚、寡婦、子女無人撫養、財產繼承、流浪兒等等社會問題,他們有自己的性愛觀念與道德標準,與我們完全是兩碼事。
在他們這個氏族中,大多數“阿夏”、“阿注”們都是相敬如賓、相互負責,只是沒有其他民族那樣明確而已。
在某些村寨和某種宗教的家庭結構及婚姻現實中,不同程度存在這種現象,男性們既不是名正言順的丈夫,又不是名副其實的父親,對妻子負責任,對兒女盡義務的事,男人們一古腦丟進瀘沽湖里去了。一生中男人想去想就去,想回就回,落個兩袖清風。一旦他的女朋友關門拒絕,或者男人們喜新厭舊,往日情意便煙消云散,只留下一場春夢,這也是一個迷。
男女性愛關系與經濟關系牽連不大
他們結合是自由的,兩廂情愿的,離異更是無瓜無葛,不會發生任何糾紛。男女雙方都有主動權,社會、家庭不干預,即使發生糾紛,雙方母親、舅舅們也會妥善處理。結合并不是以謀生為目的;離異也不會危及誰的生存,經濟再富裕也不會為彼此結合穩固構筑可靠的基礎。摩梭“阿夏”走婚的相互結合、離散,其原因是感情為前導。因此,有的摩梭人成年后,男女雙方感情不合,在無孩子前更換“阿夏”、“阿注”是常的事,而有了孩子后,就不可輕易更換了。
在夜幕降臨之下,在黃昏時分,芳齡女子按奈不住激動的心情,許多夜晚使者,暮來晨去。在他們性愛天地里,也不是我們常人所想象的那樣每個女子都可以去愛,每個男子你都可以去求,他們求愛方式是在生產勞動、工作學習、走村串戶、走親訪友、經商與其他活動中進行的,相互了解,具有一定感情基礎之后,相互交換一些禮物,如手鐲、項鏈、戒指、手表及衣物等等為定情的信物,這些東西只有他倆和母親才知道。
隨著男女之間的感情逐步加深,“走婚”幽會相聚的次數就越多,有的情侶關系就穩定下來直到終生。如果你花言巧語,不誠實,無本事,游手好閑,時間一長,你就得掃興回娘家了。 “走婚”在摩梭人家庭結構中的事實,是當代人無法想象的,實行自由“走婚”其奧秘在于母子們無后顧之憂。
關鍵字: 摩梭族 民族 走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