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爨文化
云南古文化的創造者,均是當地土著民族,富有強烈的民族性與區域文化特征。從現存文化遺址和出土文物的類型所確定的,存在于滇池區域和滇東地區的“滇文化”,便是由“椎結,耕田,有邑聚”的滇人創造的。其東尚有夜郎人創造的“夜郎文化”。與“滇文化”時存在的還有哀牢人創造的“哀牢文化”等。
曲靖
爨(音cuan)文化是中國歷史自秦朝至唐朝天寶七年(749年)這500多年間爨氏統治云南(包括今貴州、四川的部分縣市)時所創造的歷史文明。它是曲靖文化精神的淵源和底色。
曲靖在漫長的歷史歲月里,人們稱它為‘爨地’或‘爨鄉’。一千多年前這里曾生活著一個強大的民族——‘爨人’……滇東高原既有盤江便利的水利,又有烏蒙豐盛的牧草,這就使其在文明發展史上。形成了獨特的農、畜并存的地域文化特征。這種文化特征,也可以說就是爨文化的基本經濟特征。
公元二世紀至八世紀,在云南的歷史上是一個特殊的時期。特殊在于,在爨氏領導的南中地區形成了承接滇文化與南詔大理文化的爨文化,據考證,其輻射范圍遠遠超出今云南轄地,作為爨文化的中心區域,這段歷史也讓曲靖成為云南的政治、經濟、文化將近500年。
起源:
諸葛亮平定南中后,為長期穩定蜀國后方,諸葛亮有意識地扶植南中大姓,收其俊杰(如建寧爨習、朱提孟琰和孟獲等)為官屬,結果,經過諸葛亮的扶植,以爨姓為代表的“四姓”(其余三姓不詳或諸說不一)等大姓豪族,成為南中頗有勢力的統治集團,為后來爨氏最終取代其他三姓而獨霸云南打下了基礎。 一般認為,爨氏與南中其他大姓一樣,本為中原移民。他們分別在莊蹺人滇、秦開五尺道、漢武開滇、武侯定南中等不同時期,以戍軍、屯墾、商賈、流民等方式進入南中,并通過變服從俗和與當地土著民族通婚等方式而在一定程度上“夷化”,成為南中的渠帥豪族和實際統治者。
發展:
公元405年前,爨氏雖沒有建號改元,但實質上是實行“閉關自守”,與中原王朝處于對立和分裂的狀態。爨寶子目睹“爨氏稱霸南中,雄據一方,恃遠擅命”,致使兵禍連年,“耕田狩獵之民日荷干戈,性命懸于鋒鏑之苦”的后果。在他“弱冠稱仁”之后,遂改革“恃遠擅命”的做法,親自入朝侍君,并與北魏道武皇帝拓跋珪開創了歷史上“一國兩制”的先河。在“奉正朔”的原則下,中原王朝實行封建君主制,爨地則實行封建領主制,也就是在一個國家的主體下,同時保留著兩種不同的社會制度。
爨文化的代表是舉世聞名的“兩爨碑”。它的行文風格,朱玄穿耳,都帶有明顯的漢文化特征,同時又帶有當時南方民族怪誕的風格氣質,既含有農耕民族嚴謹務實的文化心理,又有游牧民族粗獷奔放的蠻夷之氣。
關鍵字: 云南 出土文物 創造者 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