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哭”嫁的云南白族婚禮
大理白族自治州,是一個以白族為主的多民族地區。境內居住有彝、回、傈僳、苗、漢等民族。各個民族都有自己的獨特的風俗民情,絢麗多姿多彩的民族婚禮,風趣的掐新娘活動,意味無窮的取乳名和搶名習俗,一馱谷子換一馱梨的古樸交易,簡樸的回族葬禮,組成了特有的民族風俗“大觀園”。云南白族有140多萬人,80%居住在大理白族自治州。白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繼電影《五朵金花》蟄聲中外之后,白族姑娘個個被中外友人統稱為“金花”,白族小伙則被稱作“阿鵬”。金花、阿鵬們流傳著自己獨特的文化藝術,從白文“山花碑”到現在還在演唱的三七一五句式的白族調和大本曲;有著各種豐富多彩的民族節日和集市,如:繞三靈、栽秧會、三月街等
大理地方文化燦爛,民族風情濃郁。大理作為數百年云南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作為滇西大城的地位,文人名流薈集,史籍文獻甚豐。加之,在當地占主要地位的白族人民,文化素養歷來較高。因此,明、清以來大理素有“文獻名邦”之稱。歷代以來人才輩出。
大理文化是中原文化、藏傳文化、東南亞文化及當地民族文化融合的產物;是我國西南少數民族地區悠久歷史燦爛的古代文化;是中華文化鏈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白族人民從服飾、住居、婚嫁、信仰、習俗以及慶典節日,都充滿著獨特的民族情趣,這些濃郁的民族風情,增添了古城的歷史文化氣氛,亦更加增添了大理歷史文化名城的迷人色彩。
大理歷史文化名城同時榮戴國家級大理風景名勝區雙重桂冠。大理風景名勝區主要含蒼山、洱海、白族風情以及大理、巍山歷史文化名城。
白族婚禮
白族婚禮有人曾概括地說,在大理地區參加白族人家的婚禮,不僅能品嘗到白族的名優特產食品、佳肴,看到絢麗多彩的民族服飾,而且還能體驗到一次難得的妙趣橫生的獨特民族風情。
白族婚姻實行一夫一妻制。過去婚姻多由父母包辦,男方要付昂貴的聘禮,舉行婚禮時還要花費很多的錢財。現在雖隨時代的發展有很大的改進,但至今還保留有傳統的古老的風情習俗。
男女經過自由戀愛或經人介紹,經定婚確定關系后,在舉行結婚時,男方要在正喜日(即結婚日)之前,請人搭好彩棚。并在結婚正喜之日前一天晚上,要邀請鄉寨中會唱演戲的人來唱戲(俗稱板凳戲,即一人拉琴,幾人扮不同角色演唱人或請人唱帶有恭喜祝賀之詞的吹吹腔(即用嗩吶伴奏)、大本仙等曲調。人們一邊吃、喝、品嘗著主人擺下的果品、茶水。 酒,一邊唱,一直唱到半夜三更,在座的人不分老少、男、女,品食一碗圓宵,以示預先慶賀大團圓。
第二天,即正喜之日,從早上起便開始擺宴待客,當來賓開始品嘗果酒后品食酒菜佳肴時,新郎在一個陪郎的陪伴下, 踩著嗩吶吹奏起的“龍上天”樂曲,一桌一桌地給客人們敬酒、敬萊,而這敬法要跪著雙手托盤把酒、萊(只一盤或一碗茶)一敬上。迎親時,有的地方新郎不去,迎親的陪郎、陪女在媒人率領下,在嗩吶聲中去迎親。到了女方家門口嗩吶手要用力高聲吹奏“蜜蜂過江”、“大擺隊伍”、“迎親調”等內容歡快、熱烈的樂曲6次,女方家才由幾位年長的男女親戚數人出來招呼迎新的人進門。然而,有趣的是,有的地方迎親的人剛要邁進門,就被女方家的幾位老人攔住路,用出幾副對子(即楹聯)或提幾個意想不到的問題等類的語句,如:“你們從哪里來?”“路上碰見什么?”讓媒人或新郎回答,人們把這一習俗叫“路考”。這一問一答不僅要靈機應變,而且還要講究決,對答如流和有風趣,顯得很有學問。若哪一方一下子反應不過來;常常會引起一陣陣爽朗而又充滿喜氣、歡樂、愉快的笑聲。有的地方迎親時新郎必去,同樣碰到“路考”,人們稱 “考姑爺”或“考新郎”。
迎親的人們進門后,女方家便由4個或6個小男孩逐一給他們敬獻苦茶、甜茶、糖茶。然后由媒人(或新郎)給女家父母、兄嫂、長輩拜堂、敬酒,女方父母給煤人小孩披掛一道紅彩。這時新嫁娘(新娘)要大聲哭起來,人們把這哭稱為“哭 嫁”。一般是先哭父母,后哭兄嫂、弟妹、長輩、女伴,這哭不僅一邊哭,而且一邊成段成段地哭唱父母養育之思,兄嫂。 弟妹之情,伙伴友誼,長輩的關心愛護,今后自己不知如何生活等,若遇到妯娌不和就趁這時也借哭之機,用調子哭唱出自己心中的不平,然后才隨迎親的人出門。在去新郎家的路上,有的地方新娘是坐轎或騎馬,在歡快、激越的嗩響樂曲聲中上路。
迎親的隊伍還沒回到男方家,早已有男方家的長輩在門口相迎。人們一進門,新媳婦便在伴娘及男方女長輩的簇擁下上樓進行梳妝打扮。在新娘梳洗打扮時,在樓下從樓梯口到新房的必經處,早已等候著準備指新娘的人們,據說這格新娘的習俗是為了沾喜氣而留傳下來的。待新娘裝扮好,準備入洞房前,只見兩個10歲左右的小男孩舉著用松明點燃的火把,在人們喜悅歡樂聲中,從樓梯口飛步跑向洞房,隨之新媳婦在兩個伴娘的簇擁下,在人們爭相掐新娘的舉動和嬉笑聲中大步跑進了洞房。 洞房門坎上放有一副馬鞍,門上掛有一把篩子,內安有一面鏡子,鏡子上又安放著一張弓,弓上有并排散開欲射向前方的三支箭。這些吉祥物是祝賀一對新人今后生活勤勞、勇敢。 幸福的象征。新媳婦進洞房后片刻,便開始舉行拜天地、拜父 母儀式。有的地方是在進洞房之前便舉行了拜天地、拜父母儀式。有的地方一對新人入洞房時,風趣的是倆人都不約而同地爭坐枕頭,據說誰先坐到枕頭上,今后就誰當家,不過,這只是為風趣增添一分歡樂,往往是女先男后,那也奉行和符合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習慣。然而,這時不知是誰在那盆暖和又象征興旺的炭火里理好的辣子面發揮了奇效,辣味直嗆得新郎、新娘流淚,嗆得不時消鼻涕、打哈欠,逗得出出進進洞房的人們笑聲不絕,使洞房洋溢著一種獨有的喜氣。一陣嬉笑過后,辣味嗆過,夫妻喝交杯酒,以示相敬相親,永結同心,恩愛白頭。晚上有的地方新媳婦由女方長輩二人和伴娘及男方家長輩婦女數人相陸在一起吃“細巫席”(即新娘席)。席散后, 有的地方在陣陣歡快的噴吶聲中,開始舉行“除拜”(即拜親) 儀式,“除拜”就是由新媳婦拜男方長輩,受她一拜的人都會得到她親手加工制作的布鞋一雙,上輩人接過鞋子,多少要給她幾元錢或一點禮品。最后由新娘下輩人、鄰里小孩一齊拜新娘,每人都會得到一份喜錢或一件禮物。這時老者笑吟吟,小者心花怒放,圍觀的人常常在嗩吶聲中爆發出一陣陣歡樂的笑聲;使婚禮增添了不少的歡樂和熾熱的氣氛。 待“除拜”結束,年輕人便一齊擁入洞房,一邊品嘗新媳婦由娘家帶來的果品,一邊在嬉笑聲中開始進行鬧洞房的風趣活動。
關鍵字: 大理 婚禮 民族 自治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