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美族傳統祭典
其歌唱由長者發音,眾人應和,如此不斷反復,而眾人也手牽著手圍成圓圈,面向圓心作逆時針的進行。各部落均有其獨特傳唱歌舞,然而由于平時不得練唱,又禁止向其他部落學習,因此流失情形相當嚴重,目前以大港口、宜灣、奇美、馬蘭、都蘭等地的歌舞保存較為完整。
也有若干部落,至今仍堅持傳統儀式,并按“年齡階級”運作不輟。這些部落大多位在沿海或山區,如豐濱、大港口、膽曼、白桑安、宜灣、奇美等,由于地理較孤立,反而成為維系阿美文化的中流砥柱。
以奇美為例,豐年祭一共持續5天,旅居外地的族人均會返回部落,共襄盛會。頭兩天可以算是準備期,首日要向外“報信息”,宣告活動開始;接著第二天,青年們上山采回黃藤等野菜,準備成豐盛的午餐,邀全村男性一起享用,而長輩也借此機會,教育年輕人團結合作的重要。第三天晚上,全村男子共舞迎靈,祭典正式揭幕,一般來說,迎靈的活動比較嚴肅,外人也較不便參與;之后兩天的白天,青年組的組員將前往級友家“巡訪”,夜間舉行的宴靈、送靈歌舞,亦加入了女性的歌舞,歡樂氣氛逐漸展開。尤其最后一天更是年祭的高潮,族人熱情邀請賓客加入圓圈共舞,傍晚時會舉行盛大的“辦桌”,用檳榔葉鞘盛滿豐富菜色,所有來賓皆可與族人共享美酒佳肴。
遙拜祖先與亡靈——捕魚祭•舟祭
捕魚祭是阿美族另一項重要的儀式,起源于阿美祖先乃從海上漂流到東海岸,為感謝海神一路護佑、并得以繁衍子孫而舉行。這項盛典多于6、7月收割季來臨前舉行,祭拜海神、祖先與海上亡魂,并祈求漁貨豐收;而豐年祭的活動,往往也以捕魚作為開始和結束。
捕魚是男人的責任,對阿美族人來說不僅是經濟活動,更是重要的儀式和文化傳承。以年齡劃分階級的阿美族人,從捕魚一事中建立長幼生活經驗傳遞,并教導少輩了解及尊重自然生物,男性也從中強化自身對家庭的責任。
捕魚祭傳統上多選擇望日舉行,因為在月光照耀下,捕魚工作進行較順利;如今祭典多改到白天,并且為了提高族人參與率,通常會安排在周末假期。捕魚祭限男性參與,開始時先以巫師用酒噴過的檳榔葉鎮邪驅魔,并進行拔河比賽,接著進行漁撈;男子們帶著漁網、漁具及祭品,居住在海濱者駕著船筏下水,內陸地的族人則將溪流圍堵起來;待漁獲上岸后便在岸邊就地烹煮,并與賓客一起分享。
隨著臺灣溪流魚類逐漸減少,捕魚祭有的改成兩年一次,有的到市場購買放進水中因應祭典,盡管如此,阿美族人至今對捕魚一事仍然虔誠。
除了豐年祭、捕魚祭外,位于吉安鄉的東昌部落(里漏社)則有一項獨特的“舟祭”。部落里保存著據說是阿美族始祖登陸上岸時所搭乘的獨木舟板,為紀念祖先渡海來臺,每隔8年,村民都會舉行一次獨木舟下水祭。在此之前,部落會為屆齡的青年男子舉辦成年儀式,通過為期約2周的技能訓練、禮儀學習,最后再經過“馬龍龍”(3000公尺長跑)的考驗,之后正式步入成年,成為被族人許可的勇士,并參加下一階段的獨木舟下水祭。
關鍵字: 一年到頭 傳統 平原 捕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