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農族射耳祭
當柴堆的火勢旺盛地燃燒起來時,大家也趁此時趕緊拿出自己的獵槍在火堆上揮舞著,希望借此能招來好運,這便是打耳祭之前的槍祭。從前,槍祭都是實彈射擊,如今則多改以燃放鞭炮代替。接著巫師便開始發玉米,以玉米數數人頭,借以均分獸肉;如果數目錯誤,則被視為厄運的征兆。
待天空大亮時,祭儀的核心——射耳祭便正式登場,所有男性集合在廣場上,從年齡最小的開始,或以弓箭或以獵槍,依續向場中央豎起的獸耳(通常是山羌或水鹿)射擊。射耳是為了培養族人精湛的狩獵技術,使之成為英勇高明的獵人;為了榮耀,也為了期待射中后能為族人帶來好運,大家都聚精會神,全力以赴。待輪完一圈,主祭的巫師便射出最后一箭,并吟頌祈求豐收的禱文,正式祭典在此便告一段落。
接下來的階段,女人不得參與的禁忌解除,氣氛也由嚴肅轉為輕松,男人們圍坐在廣場的空地上,女人們則圍在外圍,熱鬧的夸功宴——“馬拉斯打邦”正式登場。場中大家輪流傳吃獸肉、小米酒,勇士們鼓足中氣輪流唱喝,大聲報出家庭姓氏,并夸耀祖先的榮顯以及個人英勇事跡,說到興奮處,大伙齊聲附和,酒酣耳熱之際,氣氛越來越高昂。而家庭若有新媳婦或新生兒,也會趁此時機由長老介紹給族人認識,并給予祝福。
最后,在歡樂的氣氛達到最高潮時,全族老少一起高唱“祈禱小米豐收歌”,舉世驚艷的八部合音此時登場,渾然天成的歌聲仿佛天籟,待歌聲告一段落,族人們才踩著愉悅的腳步散去,并且在心中期許著,今年必定又是豐收的一年。
在時代變遷下,布農族的各項祭典隨著傳統的式微而快速散失,僅存至今的射耳祭,成為永續獵人精神的一脈香火。如今除了臺東縣海端鄉的初來、霧鹿等地,仍維系著氏族動員的傳統外,各地布農族的射耳祭,已多改由部落甚至全鄉聯合舉辦,祭典之外,往往增加不少熱鬧的活動,一方面凝聚族人的認同,一方面也向外人展示獵人精神中尚武而堅毅的一面。
關鍵字: 傳統 原住民 大自然 天籟 泰雅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