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遙·古城街頭淘寶記
平遙古城素有“中國古建筑的薈萃和寶庫”之稱,文物古跡保存之多、品位之高實為國內所罕見。有人說,走進平遙,就如同走進一座大型的歷史博物館。
一進古城,沿街而擺的布攤兒很是能吸引人。那色彩艷麗的衣、褲、枕頭和靠墊,古樸簡潔,好看。店主人告訴我們,那全是手工布做的。還有那手工布鞋,“人老腳先衰,養生先養足”。手工布鞋最顯著特點是透氣、吸汗性強,增強足部對周圍環境的伸展性和適應性,進而實現對人體從足部到身體的保養。貓頭鞋又名虎頭鞋,最能體現中國傳統的女紅水平。鞋體模貓狀虎,憨態可掬,寓意避邪消災、吉祥富貴。柔軟的胎體對小兒的足部起到很好的保養作用。
站在“山西民間藝術大師平遙第一剪”剪紙店門前,那各式各樣的剪紙讓人目不暇接,直感嘆民間藝術的偉大。其實,剪紙不是平遙獨有。剪紙是我國一門古老的藝術。唐宋時代就流行“鏤金作勝”。據說唐朝皇帝每逢春日便接見群臣,賜贈幡勝。剪紙的最初也不是為了欣賞、審美。而是在與大自然的搏斗中,對生命的渴望,祈求降福避邪而誕生的,漸漸地人們從實用觀念衍化為審美。平遙的剪紙鼎盛于清代到民國,常見的有窗花、頂棚花、燈籠花等等,圖案種類有“麒麟送子”、“蟾蜍吹笙笙”、“喜鵲登梅”、“榴開百子”、“五毒協和”、“四合如意”。男婚女嫁圖案多為“吉祥如意”、“百年好合”、“喜氣臨門”、“蓮開并蒂花”等等,花樣繁多,剪刻精細。剪紙常用的方法有兩種,一為剪刀剪,二為刀剪。剪刀剪的工具自然為剪刀, 剪完局部圖案后再把幾張剪紙粘貼起來,最后再用鋒利的剪刀對圖案進行加工。刀剪則是先把紙張折成數疊,放在由灰和動物脂肪組成的松軟的混和體上,然后用小刀慢慢刻劃。剪紙藝人一般是豎直握刀,根據特定的模型在紙上加工出相應的圖案。與剪刀剪相比,刀剪的一個優勢就是一次可以完成多個同樣圖案的作品。
那天不是周末,游客不是很多。古城的客棧也十分冷清,于是,客棧的姑娘們也趁此機會清潔衛生。窗花前隱隱著姑娘的倩影兒。這不算偷拍。協同慶戲園前的喇叭震天響,卻不見游客進去。倒是那推光漆器店鋪滿街比比皆是。推光漆器是一種工藝性質的高級油漆器具,以手掌推出光澤而得名。據記載,平遙制作推光漆器始于唐代開元年間,具有悠久的歷史。底漆多以墨黑、霞紅 、杏黃、綠紫為主,上面繪以具有民族風格的圖案,或描金彩繪,或刀刻雕墊,或堆鼓鑲嵌,線條流暢,色調和諧,富麗堂皇。平遙推光漆器的生產,分木胎、灰胎、漆工、畫工和鑲嵌等五道工序。
平遙碗脫是平遙最具地方特色的風味小吃,主要由白面粉制作,集涼粉與灌腸的優點于一身,既有涼粉的清爽利口,又有灌腸的濃烈香味,精而不膩,滑利爽心。碗脫有冷調、熱炒兩種食用方法。冷調是切成面條狀放入人后加醋、蒜泥、芝麻、大料水、辣椒末、香油等即可。食用時有一種涼爽、清香、光滑可口的感受。熱炒是將炒瓢內入熟豬油,加入蔥蒜后,將切成條狀的碗倒入,加山藥蛋絲或豆芽菜,再加大料水、醬油、醋等調味品。炒熟后香味四溢,誘人饞涎欲滴。實話實說,冷熱兩種我都嘗了,感覺冷的好吃。吃碗脫,可別上大飯館,就去大排檔,那碗脫才正宗,有味道。
一火柴小店,自稱為火柴天堂,門聯為賣男孩的小火柴和賣火柴有小女孩。進去一瞧,既有火柴畫兒,也有其它畫兒。
再往前走就是古城皮影了。哈哈,雙手對舞百萬兵,把皮影形容如此美妙而又富有戰斗力。
長升源黃酒傳統工藝博覽館門前有些兒冷清,那慈禧太后路過而飲的酒,好象也無法吸引游客的眼球。泰各祥的古董擺在街邊的夕陽下,好象也無人問津。
平遙古城 (62)
平遙古城 (63)
平遙古城 (64)
平遙古城 (65)
平遙古城 (66)
平遙古城 (68)
平遙古城 (69)
平遙古城 (70)
平遙古城 (71)
平遙古城 (72)
平遙古城 (73)
平遙古城 (74)
平遙古城 (75)
平遙古城 (76)
平遙古城 (77)
平遙古城 (78)
平遙古城 (79)
平遙古城 (81)
平遙古城 (82)
平遙古城 (83)
平遙古城 (84)
平遙古城 (85)
平遙古城 (86)
平遙古城 (87)
平遙古城 (89)
平遙古城 (91)
平遙古城 (92)
關鍵字: 博物館 古城 平遙古城 手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