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雨拙政園
入住的旅店就在觀前街的斜對面,長發商廈旁邊,離拙政園也很近,也就兩個站的距離。中午收拾好行李,小憩一會,帶上裝備就出發去拙政園了。 之所以在眾多的蘇州園林中選擇拙政園,作為自己此次江南之行欣賞園林的代表,是因為拙政園作為蘇州園林的典范,集中體現了江南園林的建筑特色。而自己在出發之前,對拙政園做的準備功夫也是做得最充分。我從網上搜索到了相當豐富的介紹資料,并且將這些資料拷貝到pda中,以便游園的時候可以參考。資料很詳實,園內每一處景致的建筑特色都有說明,甚至還包括了歷史上的一些典故。自己對園林建筑又不是很感興趣,能夠在非常有限的時間里面讀懂拙政園,已經是一項不可能的任務了。如果還要強求自己去參觀留園、網獅園、滄浪亭……除了一個“美”字,真的不知道還有什么樣的感覺。欣賞園林不在于多,一個足矣。 中午的天氣還好好的,沒想到剛進拙政園的正門,大雨就傾盆而至。 江南總是與多愁善感的雨扯上關系,那剪不斷的雨絲纏繞在江南的城市與水鄉中,也纏繞在徘徊在江南身邊的我的心頭。煙雨江南,總是有一股獨特的韻味,但也平添了一絲難言的惆悵。也罷,雨中游園,也是別有一番滋味吧。 于是,撐著雨傘,一個人穿梭在江南園林(拙政園)的亭臺樓榭和花鳥魚池當中,感受著煙雨中影影綽綽的別致江南。 沒想到即使下起了大雨,仍然有很多游人進園參觀。我只好放慢腳步,盡量與其他游人拉開距離,在每一處景點都停留很長時間,看看pda上面的資料,再看看周圍的景致,等到沒有什么游人了,才拿出相機隨心照幾張相。 下過雨之后,拙政園籠罩在一團淡淡的白色水霧當中,有一點朦朧,周圍的景致看得不是那么清楚。可是,就是在這樣的一種朦朧狀態中,拙政園才顯出一種別致的意象。煙雨江南,大抵就是這樣的一種景象吧。而人一旦融入這種朦朧的景致當中,心頭就會涌起一陣不可言狀的惆悵。很快,這種惆悵的感覺蔓延開來,包圍自己,散發出去,真的不知道是景致使然,還是心情使然。 我不懂建筑,對于江南的園林建筑也沒有研究,不曉得怎么分辨園林里面的亭臺樓榭。在拙政園里面,最讓自己感興趣的,是欣賞園林怎樣將這些亭臺樓榭跟周圍的景致構成一幅讓人覺得美的圖畫。所謂“巧奪天工”,并不單單是指亭臺樓榭這些建筑本身的精美,而是還包括了怎樣將這些亭臺樓榭與周圍的花鳥魚池,甚至是遠處的風景,構成一個精致的園林。古人在設計建造這個拙政園的時候,還真是花費了不少心思的。 根據資料的介紹,倚虹亭就是一個借助周圍景色構圖的代表。在亭子里面向遠處望去,雨霧之中隱約可見一座秀美、玲瓏的寶塔,這是運用借景的手法,將園外千余米之遙的北寺塔借入園中。此法是“借景”中“遠借”的佳例。 又如宜兩亭,從中花園觀景,從層層遞進的景色展開后,宜兩亭突出于廊脊之上,使整個中花園的景色變得綿延不盡,形成非常深遠的景觀空間,這是造園技巧上“鄰借”的典型范例。據說當年拙政園的中園和西園分屬兩家所有,西園主人不建高樓,而改為堆山筑亭。西家可以在亭中觀賞到他十分羨慕的中園景色,而中園主人在中花園亦可眺望亭閣高聳的一番情趣,借亭入景,豐富景觀。一亭宜兩家,添景更添情,意喻鄰里間的和睦相處,白居易寫詩贊美:“明月好同三徑夜,綠楊宜作兩家春”。 這樣的景致還有很多,只是自己一時之間很難理解,也只能感慨古人對于園林建筑的精妙詮釋。拙政園的每一處景致,怎么看都是一幅讓人感動的美麗圖畫。 雨逐漸小了。煙雨之中,漫步在這樣的一個拙政園,確是別有一番滋味。單單是細細品味園內每一處景致的名稱,就已經可以體會到中國深厚的文化底蘊了。涵青亭、聽雨軒、柳蔭路曲、梧竹幽居……幾乎每一處的景致,都有與之相聯系的優美詩詞。 一個江南園林,包含了如此之多的文化內涵,讓我感覺到了自己對于中國古代文化的認識之膚淺。以至于在出了拙政園之后,內心深處仍然有一絲自責。 雨終于停了,我也出了園。自己在拙政園徜徉了三個多小時,就像是跨進了歷史的長河,剛剛濕了雙腳,而現在又踏上了現實的堤岸。
關鍵字: 園林 拙政園 江南 特色 蘇州園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