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城墻
宋城墻位于市區舊城區,周長2800米。史料記載,肇慶始為土城墻,宋政和三年(1113年)將土城擴大,并筑為磚城。該城墻歷史上經過20多次修葺,但城墻和城門位置未改。宋代始建的城墻至今仍然保存完整,全國罕見。 歷經數個朝代近20次修葺,城墻上可找到宋代以來歷朝歷代的磚,被專家稱為是“廣東第一、全國罕見的磚的博物館。小萬里長城之稱的宋城墻,該歷盡滄桑,至今保存完整,實為全國罕見。蜿蜒2800多米的宋城墻巍然屹立,位于城墻西北段最高處的披云樓高高聳立。青磚壘成的斑駁城墻和鉆出墻縫的頑強小草,向人們訴說著千年的歷史滄桑和這個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的變遷。 1924年-1926年,城墻上的城門樓、角樓、雉堞、甕城被全部拆毀,用以填塞城門和護城河以利交通,使城墻遭到極大的破壞。 1987年以后,肇慶市政府為保護名城的標志性建筑,曾多次撥專款搶修北段城墻,恢復了“朝天門、墩臺和雉堞,并重建了披云樓,使肇慶古城墻得以重現。但到今天,宋城墻除了北側一段,四周仍處在后世建筑的包圍之中。如何使城墻擺脫包圍,恢復本來面目。肇慶市有關部門在開通北側宋城東路以后,今年又投入巨資建設宋城西路,使之與宋城東路連接,將北側首先展現給世人。開通宋城西路,整治修復宋城墻西北段,這在廣大市民中引起強烈反響,肇慶市民對宋城墻厚愛有加,如何更好地恢復宋城墻的原貌成為廣大市民街談巷議的話題。日前,記者就如何進一步開發保護宋城墻,深入挖掘歷史文化內涵等問題走訪了一些專家學者。早在1996年1月,肇慶市政協副主席劉偉鏗就受市政府的委托,主持召開了“肇慶宋城墻修葺論證會,并具體參與了東段宋城墻的修復工作。他提出的“肇慶古城墻是歷代青磚博物館的見解,得到了許多史學家,古建筑學家的認同。圍繞宋城西段宋城墻的修復,如何深入開發挖掘肇慶歷史文化內涵,劉偉鏗向記者談了自己的看法。劉偉鏗認為,肇慶市開發、挖掘、修復歷史文化遺產,首先應該明確古城文化的歷史背景,遵循宋文化和明清文化兩條主線。按照史實,肇慶的歷史文化大體來說可分為宋文化和明清文化兩大部分。人民中路以西,屬于內廂段的宋城墻西段、披云樓、麗譙樓和西廂段的梅庵、包公祠、白沙龍母祖廟屬于宋文化的范圍,應該恢復宋文化。人民中路以東,宋城墻東廂段,包括閱江樓、崇禧塔、古崧臺書院,這些古代建筑大都在明清時代建造,屬于明清文化的范疇,應該考慮恢復明清文化。劉偉鏗認為,伴隨著宋城西路的開通和修復宋城墻西段,打通宋城墻西門和南門的條件已經成熟。宋城墻在民國初期,被拆去了城門樓。為了便利交通,還將東、南、西、北四個城門加以填塞。西城門和南城門兩邊都是土堆填沒的斜坡,施工比較容易。而且西門城墻的基本原狀長期填埋在土堆下,至今大體應該基本保持完好,開發修復對研究整個宋城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鍵字: 專家學者 博物館 歷史文化 市政府 肇慶市 街談巷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