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最遠的村落
老縣城
在綿延巍峨的秦嶺山中,有一座海拔1800米的小城,名曰:老縣城。距離西安市鐘樓190公里,是西安轄區最遠的村落。 現“城”里還遺存有部分城墻城門以及衙署大堂、同知署、考院、大監佛廟、城隍廟和文廟等建筑基址,同時也保留有石塔、照壁、石雕、鐵鐘、佛像、碑石、焚紙塔、香爐、磚雕、古代民居等遺存。縣城東西長350米,南北長242米,周長1187米,面積4.5萬平方米,全城形狀酷似一條汪洋大海中的巨船。城內可見3座門:東門“景陽”、西門“豐東”、南門“延薰”。石砌城墻基闊2丈、頂闊1丈、高約3丈,是我國目前保存最完好的清代廳城遺址,有著重要的歷史、文化及考古價值。
老縣城
據載,老縣城修建于清道光五年,它是今天陜西佛坪縣縣城的前身,現在隸屬西安周至縣。據傳,老縣城最鼎盛時達2萬余人,一度熱鬧繁華、聞名遐邇。同治元年,流寇盜匪毀城。光緒8年,劉英重建古城,豈料民國14年(1926年),一股太白山悍匪突襲下來,縣城從此頹廢、衰敗。 如今,這里已成為周至縣厚畛子鎮老縣城村。這個行政村現有農戶38戶,156口人。
老縣城
這里東與周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相連,南與佛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接壤,西與長青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毗鄰,北接太白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連接4個島嶼化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重要環節,因此這里對整個秦嶺大熊貓的基因交流和種群復壯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國家推行“退耕還林”政策以后,這里已經不能打獵和砍伐樹木了。
老縣城
為了讓當地環保和當地村民生活相協調,2002年,國際環保組織鼓勵當地村民積極參與環境生態保護,同時支持發展當地生產。環保組織向村民發放無償貸款,幫助他們建立“農家樂”和養蜂等項目。村民馮長生享受基金資助辦起了“農家樂”,每年4月份-10月份期間,他家僅“農家樂”一項就可以收入4000元左右,和以前靠土特產年收入1000余元來比,這在當地已是一筆不菲的收入。
老縣城
老縣城村唯一連接外界的就是一條翻越秦嶺梁至厚畛子鎮的小公路,沒有任何通訊設施。然而在春秋季,你會看見三三兩兩來此旅游的車輛。在都市里住慣了的人們,來到這里就像是走進一處世外桃源。徜徉在山林之間,河谷兩岸,吃著農家飯、領略大自然的饋贈是何等的滿足!上世紀70年代以前的“老縣城”人,吃一包鹽要走5天的時間到周至縣城去買,如今,老縣城建大熊貓保護站修通了公路,開起了2家小店。老縣城人也有了洗衣機、電視機、卡拉ok、vcd,有幾家還買了摩托車。不過與外面繁華的世界相比,這兒還是一個貧困的角落,但這里的日子也在一天天變好。 目前,老縣城村的佛坪廳故城遺址受各種因素影響,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破壞。目前,老縣城遺址廳城中絕大多數建筑物的屋頂均已不存,僅存基址,且大多數已無法辨認平面布局與外觀形態,少數建筑基址殘留條石基礎、柱礎等構件;城墻墻體、城門等遺址均存有裂縫,城墻也存在斷裂、崩塌現象。另外,大多數遺址基址之上現為農田,農戶采用較原始的牛拉犁耕作方式,對地下基址造成一定的破壞。
老縣城
據佛坪廳故城文管所的工作人員司云峰介紹,為有效保護該遺址的全貌,針對損毀現象,省上已制定了保護規劃,將老縣城保護范圍劃定為5個部分。遺址保護區內城墻四周外延10米以內的區域,嚴格禁止任何新建或拆遷。除必要的保護設施之外,不得設置任何其他設施,不得改變和破壞歷史上形成的格局和風貌。對殘破部分和危房予以加固,對已破壞并需要重新維修的房屋,統一設計統一規劃。
關鍵字: 農家樂 厚畛子 周至縣 太白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