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津豆沙鎮:曾經繁華一時的古驛站
豆沙鎮
豆沙鎮位于云南鹽津縣西南部,受關河深切,兩岸峭壁對峙,狀若石門,又稱石門關。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險,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古人由蜀道入滇,此是進云南的第一道關。豆沙古鎮是一座歷史悠久、文化豐厚的集鎮,自古以來就是滇川道上的一個重要關隘,中原入滇的重要驛站,現在是云南省級歷史文化名鎮。
豆沙關
關上有個唐碑亭,亭內巖壁上是著名的唐袁滋摩巖。袁滋是唐朝御使中丞、著名的書法家。這塊摩巖,是袁滋于公元794年(唐貞元10年)出使云南,路過石門關時刻下的,現已被列入國家級重點文物。與摩巖對峙的東巖石壁上可以觀看神秘的古代“人懸棺”葬。
僰人懸棺
漢代僰人懸棺
鹽津縣懸棺墓位于豆沙鄉,與袁滋摩巖題刻之處隔江呼應。關河南岸,削壁騰立,參天而起,高達四五百米,懸棺就存放于絕壁半腰一工方形巖坎內。長方形橫穴內有殘存棺槨十具,其中一具不見棺蓋,一具棺槨僅存一半,用三根木樁托兩棺的方法,木樁有淤石過半,古籍中稱之為“虹橋板”。一共五排,排列規整。棺槨呈長匣形,系整木鑿成,頭大腳小,長約2米,棺蓋呈人字坡狀。
懸棺的主人,一般認為是春秋時期以前居住在今川南、滇東北一帶的僰人,故稱:“僰[bó]人懸棺”。
五尺道
秦開五尺道
五尺道位于鹽津縣豆沙關,唐袁滋摩崖石刻就在五尺道旁崖壁上。五尺道起自僰人道縣, 溯橫江而上,直抵傳說中蜀帝杜宇的故鄉——“川中縱廣五六十里,有大池泉水的千頃池”即后來的朱提、今天的昭通。
五尺道,道寬5尺,每級尺階寬窄高矮不等。從關河東岸上緣三曲而至摩崖,路面留有馬蹄痕數十個。五尺道,自秦以來,就是滇川的必經要沖。北起宜賓、南至曲靖,途經鹽津、大關、昭通、魯甸、宣威等縣,唐樊綽《蠻書》稱之謂“石門道”。
這里自然資源有:對峙雄奇的石門關,碧波蕩漾的朱提江,千姿百態的長勝、石門溶洞,壁立千仞的超大型回音壁和仙人摘桃、金雞報曉、雀籠深掛、皇叔履藏、將軍卸甲、豬頭探江、古應鐘聲、犀牛望月八大點睛之景;
人文景觀有:秦開五尺道,漢代僰人懸棺,隋代古城堡,唐代袁滋摩崖,千年豆沙古鎮,古今五道(水道、五尺道、內昆鐵路、昆水公路、水麻高速路),清代觀音閣、三觀塔,清代、民國、共和國三個時期的摩崖石刻;
交通:
景區距鹽津縣城23公里、鹽津火車站13公里,距昭通市110公里、水富縣120公里,距四川宜賓126公里。公路(213國道)、鐵路(內昆鐵路)均可到達。
住宿:
目前景區無星級賓館,可在縣城居住。
關鍵字: 云南 歷史 鹽津縣 石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