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文化遺存彝族“跳虎節”的圖騰儺舞
彝族是古羌人南下在長期發展過程中與西南土著部落不斷融合而形成的民族。彝族宗教具有濃厚的原始宗教色彩,崇奉多神,主要是萬物有靈的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
虎是彝族部落社會時期“羅羅”部落的圖騰。明代陳繼儒《虎薈》卷三載:“羅羅——云南蠻人,呼虎為羅羅,老則化虎。”清代乾隆年間的《南安州志》載:滇中楚雄的彝族支系羅羅每年正月過虎節,村民化裝為虎,跳虎舞。這種奇風異俗在云南楚雄雙柏縣小麥地沖村,至今還以活的形態較完整地保留著。
小麥地沖村16戶人家均為彝族,村民信仰萬物有靈,崇視山神、土神和保境安民的虎神,即祖先神。彝人認為:“虎即祖,祖即虎。”
“虎節”于每年農歷正月初八在日落時開始,正月十五在日出前結束。請虎神的儀式頗為獨特:全村成年男子集于土主廟,先殺雞獻“米司”(土主神),隨后由“畢摩”(巫師)率眾祭土主,并主持請虎神。首先由畢摩為全村成年男子逐一卜卦,卜得上卦的前8人當場化裝。過去是裸身用鍋煙、紅土、白泥畫滿全身,如今僅以黑氈裹身為虎衣,頭上捆扎出兩只虎耳,身后下方的黑氈捆成粗壯的尾巴,露出臉和手腳畫黑、紅、黃三色條紋,額繪“王”字,頸系銅鈴。至此,人已成虎,不能再開口講話。
出虎日傍晚,黑虎頭子大吼一聲“羅嘛”(虎啊),緊接著一聲炮響,4只黑虎從場子四方跳出,各自用力抖動頸上的銅鈴,黑虎頭子率眾虎跳“絞篾舞”,村民手執香火圍著眾虎跳“回環舞”、“逆流舞”等舞蹈。場子邊上有穿黃衣者4人用單面扇形鼓伴奏,人們在歡樂中直跳得精疲力盡時方休。此后,每日增加一虎入場跳虎舞,加到8虎時,眾黑虎跳“耕地”、“撒種”、“薅草”、“收割”、“打谷”等生產舞,以及“虎親吻”、“虎交尾”、“虎護蛋”等生殖舞和“虎搭橋”、“虎蓋房”等生活舞。
正月十五為“斬掃禍祟,送虎東歸日”,也叫“八虎拜年日”。八虎拜年從酉時(17-19時)開始,由虎背著兩個代表山神的老人到各家各戶“斬掃禍祟”,頌念驅鬼除邪、禳災納吉的祝詞,拜年、祝福。八虎“斬掃”后,背上畢摩來到村邊一個叫“送虎梁子”的小山頭,經過“靈魂地”和“香火地”到達“送虎地”,跳三圈舞后由畢摩念經,將虎魂送往東方。眾虎卸裝后,全村男女老少聚于送虎地分食“虎肉”(用煮熟的豬肉代替)。吃完“虎肉”,虎節也就結束了。
關鍵字: 圖騰 土著部落 彝族 民族 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