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舊的旅行:走到大蘆山(轉自普洱信息港作者abai)
由于歷史歲月的變遷,一條普洱思茅人熟悉的路徑已模糊在人們的記憶里。22年前,屬于普洱縣行政區劃的思茅人到普洱開會(包括社長一級的會議),或是吃公家飯的普洱機關干部職工下到思茅公干,常走的一條路就是普洱縣城——德化(普洱)——云仙(思茅)這一條山間蜿蜒小徑。這一帶山巒起伏、林海蔥籠,地形十分復雜。上了年紀的老干部,講起下鄉公干走這條小徑的酸甜苦辣,仿佛有著收不攏的話閘。居于這個緣故,我們一行五人組成的傻瓜隊伍決定拾著前人留下的腳印,去體會這條小徑的艱辛困難程度,進行一次懷舊的旅行。
四渡“赤水”,收獲著好心情
我們驅車來到普洱縣德化鄉留宿了一夜。當天下午被熱情好客的鄉黨委政府領導的接風自烤酒搞得暈頭轉向。清晨來臨,還在醉意朦朧的我被同伴喚醒開始出行。我們按照當地人繪制的路線示意圖沿途按圖索驥。出了鄉政府所在地勐泗村,經南德社,過紅星寨,淌過清澈的山澗,走過碧綠的田疇,翻越蔥郁的茶山,來到了一座漫山遍野均是思茅松挺拔生長的高山。
在這里,無法對山的內涵下確切的定義。我只能真切地感受舉目無涯的群山仿佛就要向你親昵過來。林濤陣陣,傳遞著群山間親切的問候。鳥語花香,點綴著山色林海的絢麗多姿。一條雜草相間的深山野徑,若有若無地伸向森林深處。“看,成片的奶漿菌!”、“看,這么多的青頭菌!”、“啊莫莫,老鼠腳、喇叭菌多得不得了!”我沉醉在如畫美景中的思緒被同行朋友的驚叫聲拽回,急忙四下尋找。天啊!野徑兩旁,林莽深處,全部是可食用的深山蘑菇,一簇簇、一片片,五顏六色,長滿整座山梁。為了趕路,我們只能邊走路邊采蘑菇,下到山腳下湍急的勐泗河時,我們采摘的蘑菇已不下10公斤了。
湍急的勐泗河在原始林莽的遮掩下順山勢而下,澎湃的吼聲被林海的濤聲撞了回來。我們相互攙扶著淌水而過,又爬上了另外一座看不清高度的大山。這座大山是前一座大山的翻版,林深、路滑,這樣走了一公里多,來到了木材采伐區,大量的木材已被運出山外,留下了傷痕累累的山體和坍塌的林區路。整段林區路,坍塌很甚,有的已經導致了山體滑坡。林區路面上,到處是成簇狀生長的馬屁泡(蘑菇),讓我們驚訝不已。僅幾十米遠的路段上,我們就收獲了一塑料袋的馬屁泡。大家慨嘆:此山不是山,是蘑菇博物館!
就這樣上山、下山、踏河過溪,赤足淌過了四次河流,翻越了無數高山,來到了另一個美麗的山寨——德化鄉那遷村花房社。大家安馬勞頓,進行了短暫的休整。
夜宿團山,體味著濃濃的鄉情
在花房寨子休息后,好心的畢云房大媽把我們領出山寨,告訴了我們去思茅云仙鄉團山村的路線和注意事項,我們于是又開始了艱難的登山之旅。
走在通往團山的林海野徑上,充分體味到了思茅綠海明珠這個稱號的名符其實。走在山林的人,只能感受到某一個地段的森林韻味,而當你登頂后站在山頂極目遠眺,才能真切地感受到群山思茅松林海的氣度不凡。看著漫漫群山翠綠的林海,聽著氣勢澎薄的松濤陣陣,仿佛置身于深深的海洋之中,人顯得多么渺小和無助。
這里的思茅松林帶保護得十分完整,沒有采伐的跡象,松脂采集是這里山民的主要經濟收入來源。這里定期有運輸松脂的車輛開進山林。因此,一條十分簡易的林區公路的觸角深入到林海深處。我們堅信,順著這條林區公路,我們一定能夠到達本次旅行的中轉站——團山夜宿。
看見寨子走一天!這話一點不假,走出森林,遠遠地就看到了茶林纏繞的團山村,可我們整整走了四小時,到伸手不見五指的晚上九點,我們才走過泥濘濕滑的山路走進村公所。
夜晚陌生人的造訪,引起了團山村人的警覺和好奇。我向村主任量出了身份證和思茅日報特約記者證,村主任和房東才打消顧慮,熱情接待了我們。
關鍵字: 博物館 德化鄉 思茅松 普洱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