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手工:十里看繁花!!
民間工藝近乎等同于被遺忘了的陳年往事,枕頭上刺繡的花朵、窗欞上鮮艷有趣的剪紙、過年時五顏六色的年畫、精工雕琢的門扇、孩子手中的泥人面偶……都被過往的生活塵封著,緩緩的被時間的印跡覆蓋了,就像奶奶衣角中密藏的故事隨著星轉斗移間,化了,沒了。然而,天高地遠的云南的手工藝則是一片充滿了快樂的紅色土地。搖啊搖,四千年的歌謠。
粘粘的紅色,因為它,云南境內有著一條著名的河流——紅河。在云南,這塊紅土地上,黏土俯首皆是,也許正是如此,在四千年前,賓川白羊村的居民就已經知道如何燒制出較好的土陶器。四千年過去了,從手制到輪制,從無窯到有窯,古老的制陶技術依然在云南的角落中默默生存,陪伴著云南的市井人生。
在迪慶靜謐的天空下,晴朗的天氣襯托著高原上所有最濃艷的顏色。刺眼的陽光下,尼西鄉多依古村不分晝夜的在黑陶的圓潤中堆積著生活。幾個藏族漢子,席地坐在,木墊板、木錘、木拍、木刮……,黑紅的手掌、黑紅的陶器、黑紅的臉膛,這是一個充滿了汗聞兒和漢子氣息的組合。圓潤的流動著,陶在男人的手下像極了柔媚的女人,而墜下的汗珠揉在陶中,為這紅色的韌力增加了力量,化成一種無言的美麗。
黑陶的制作過程是復雜的,先用木拍把陶泥拍打成條狀,那厚重的拍擊聲低低傾訴,制陶藝人無常的滄桑經歷就在拍打中度過了千百年。沒有任何的思考,任何的猶豫,在你還沒看清楚時,那雙黑紅的手早已經捏出器具的輪廓,而后的過程就如行云流水一樣,磨光、裝飾,陰干后再一燒,大功告成,這是他的心中早已有了的最美的圖畫。帶著細密的汗水,喝著黑陶碗里的酥油茶,制陶人的臉上平平靜靜,一如他們繁瑣而又平淡的能夠“捏造”的美麗人生。
看云南人的陶器,除了北上,還可以南行,去熱帶風光無限的版納叢林。我總是在想象一個裊娜的傣族女子,婷婷然托著陶制水瓶到瀾滄江邊汲水,水邊的金孔雀看到顧盼生姿的她,也綻放開了高貴的羽翎。陶制水瓶對于傣族的汲水女子來說,好似美人臉上的一顆痣,讓人分不清楚,究竟愛慕的是美人,還是愛極了那個妖嬈的背影?
傣族姑娘的黑陶水瓶酷似筍塔,傣語稱為“慣亞南”,是用傣鄉特有的黑土純手工制作而成的,造型為小口寬腹,底座多采用蓮花座。浸淫在宗教氣息中的慣亞南帶著與生俱來的靈氣,是儲水不壞的寶器,也是祈吉求福的神器。每逢祈福的日子,傣族的善男信女手持慣亞南跪在佛殿,虔誠地往落水洞中注水,要是水一滴不漏,就代表著心想事成,有著十足的美好情節。
云南人把陶藝淋漓盡致地用到了生活中的每個細節,建水汽鍋雞中所用紫陶汽鍋、傣族人的陶甑、陶壺,納西人的陶酥油茶壺、陶煙斗、哈尼族的陶煙罐、土鍋等等,使云南的紅土陶抬眼可見,伸手可觸,而吃時,竟然也被放在嘴邊了!
女人英氣漢,一柄銀釵一把刀
叮當作響,翩躚起步,云南的女子都有著云般的婀娜。倦梳云鬢,低倚樓閣,云南的女人都有著銀做的嫁妝。在被稱為“有色金屬王國”的云南,金屬加工技藝練就成熟,把彌漫著綠色韻律的邊陲密林點綴得搖曳斑斕。
在云南,哈尼、景頗、德昂、佤、苗、彝、傣……等民族對銀飾寵愛有加,他們把那些銀飾層層疊疊地鋪排開來,多得幾乎可以武裝到牙齒,那種流動而細密的銀色閃耀著,牢牢地抓住每個人的眼光,細碎的、叮當的,猶如“大珠小珠落玉盤”的撞擊摩擦聲,對外人是別樣的視聽享受,而對待嫁的女子卻有著別樣的心思!
關鍵字: 云南人 刺繡 剪紙 民間工藝 泥人面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