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樓
鼓樓位于西安城內東西南北四條大街的交匯處,東與鐘樓相望,始建于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迄今已有600余年歷史,以一面鼓鐫刻下古長安的昨日繁華,被譽為“帝都風韻猶在的見證。
昔日鼓樓檐下掛有巨匾,南為“文武盛地,北為“聲聞于天,凸現了古都西安的中心地位。文革期間,匾額被毀,如今業已重新懸掛,再次彰顯了古都西安毋庸置疑的歷史文化。
西安鼓樓是目前所存在全國最大的鼓樓。它的建筑形式是歇山式重檐三滴水。高臺磚基座東西長52.6米,南北寬38米,高7.7米,南北正中辟有高和寬均為6米的券洞門。樓建筑在基座的中心,面闊7間,進深3間,四周另有走廊。第一層樓身上置腰檐和平座,第二層樓重檐歇山頂,上覆綠琉璃瓦。樓的外檐和平座都裝飾有青綠彩繪斗拱,使樓的整個建筑層次分明,渾雄博大。登樓的青磚階樓設在磚臺基兩側,在第一層樓的西側有木樓梯可登臨樓的第二層,憑欄而望,遠處的終南山渺渺相存,古城西安盡收眼底,使人頓有“王氣千年繞鼓樓,登臨極目白云悠的爽朗感覺。
在樓的南檐下正中,懸掛有“武盛地藍底金字匾額,是陜西巡撫張楷重修此樓峻工后,摹仿乾隆皇帝的“御筆。北檐正中懸掛有“聲聞于天匾額,筆力挺拔,相傳系咸寧李允寬所書。兩匾不僅說明了建筑物的意義,而且猶如畫龍點睛,使樓生氣盎然,更顯得宏偉壯麗,但在“文革十年浩劫中遭毀,現文物管理部門已著手修復。
關鍵字: 文化旅游 旅行網 晨鐘暮鼓 西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