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海秀山歷史文化公園
通海秀山位于縣城南,與縣城緊緊相連,在(大明一統志》里,秀山被列為云南四大名山之一,與昆明金馬山、碧雞山、大理點蒼山齊名。清康熙時,云南按察使許弘勛在(通海邑志序》中,把秀山譽為“秀甲滇南。
秀山歷史文化公園地處滇中南,始建于公元前82年,即漢昭帝始元五年,距今2000多年;大規模興建于唐代,歷經宋、元、明、清,形成了規模宏大、氣勢磅礴、風格各異的七大古建筑群。秀山總面積155萬平方米,古建筑群面積5萬多平方米,其內遍懸歷代名人墨客題寫的匾、聯、碑、刻共250余塊,被譽為“匾山聯海。秀山素以小巧玲瓏、濃郁青秀聞名,森林覆蓋率為94.2%,植物資源十分豐富,至今仍保持著完整的原始群落狀態。秀山歷史上曾是佛、道、儒三教活動勝地,明代時就是云南四大名山之一,素有“秀甲南滇的美譽。秀山融悠久的歷史文化、豐厚的宗教習俗、豐富的人文景觀和秀美的自然景觀為一體,秀山涌金寺宋代建筑古柏閣等一批古建筑、碑刻匾聯,具有極高的科研價值和藝術價值。
秀山,自唐代就建有廟宇,元、明、清時佛教興盛,世稱“滇中大剎,成為佛教勝地。秀山上的古建筑,宋元明清都有。公元前298年,戰國時,楚國莊足喬率眾入滇,在滇池南建立滇國,通海、河西屬當時滇國。937年,通海節度使段思平滅大義寧國,創建大理國,設通海郡,通海為郡治所在地,轄今滇東南,是滇南軍事、政治、文化重地。大理國王段思平在秀山大興廟宇,鑄有100多尊銅像。經歷朝歷代的大興土木,秀山現形成三元宮、普光寺、玉皇閣、清涼臺、涌金寺、白龍寺為主體的六組建筑群,可謂一個古建筑博物館。
秀山山林中不僅掩映著這些佛教道教寺觀,更有豐富的匾聯碑刻,“匾山聯海以清新秀美的林下之風,吹散了沉悶虛無的宗教教條。因而,有人把秀山譽為一座山林詩苑。從現存的全部匾聯來看,絕大多數為明清時的作品,在山寺中以琳瑯滿目的匾聯吟風弄月,展示詩人對山光水色的一往情深。這些供人駐足長吟、留連玩賞的壁上文章,閃熠著中華傳統文化的一種獨特風姿。寄情于木刻、石刻的秀山山林文學的集大成者,當數康熙時通海詩人、書法家闞禎兆(1641?709)。與闞禎兆同時的云南按察使許弘勛與之詩聯唱和,揮毫題詠,其文跡在秀山上熠熠生輝。
關鍵字: 博物館 歷史文化 古建筑 秀山 通海